瑾握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餵豬養羊,農家日常。”鼠人和小姐姐費千辛萬苦,到江陰買皮糠,就是爲了給家養豬作飼料。
作爲農家養豬,鼠人的母親早就養過不少年頭了。母親不僅養過肉豬,還養過老母豬。鼠人小時候印象裏隱約還有老母豬產小豬,母親幫“接生”的記憶:剛產下的小豬仔,母親總會把它的嘴弄張開,用指頭到它口中輕輕掏一下,放在一邊,然後再接下一隻。母親說是小豬仔嘴裏有層膜子要掏掉纔行,也許就是羊水膜吧。那時鼠人還小,什麼都不懂,只是看了好奇,更不理解母親養豬的苦辛。
鼠人和姐姐回家務農,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養豬,目的主要爲造肥。“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豬多肥多,肥多糧多。”那時這些話都被當作標語,用白石灰水刷寫在各家各戶的磚牆土牆上的。作爲一戶公社社員家,不僅男女勞力要參加隊裏勞動,做“工分”,還要養豬、養羊、養雞,給隊裏貢獻“成本”。鼠人記得有位駐隊公社女幹部就說過,光靠勞力到田裏去忙,沒有肥料去“堊”它,也難增產。所以各家各戶養豬養羊,把“豬灰”、“羊灰”給隊裏,就是有效貢獻成本的方法。
這些道理說了聽起來很容易明白,可實際上許多農戶不太願意養。原因很簡單,豬羊是“活口”,養在家,整天要問你要喫的。問題在那年頭,人都不夠喫,哪有剩餘糧食來餵豬呢?
社隊幹部都是本鄉本土成長起來的“實際人”,面對這種情況,提出兩種辦法解決:一是說生產隊集體養豬不夠,規定各家各戶養,1—3人戶,每戶一頭;4—6人戶,每戶兩頭;超6人的養3頭,此種情況較少見。二是提倡“窮養豬”,“生個豬仔派喫糠”,多喂青飼料、粗飼料。當然,“養豬不賺錢,轉過來望望田”,雖然肥料堊的是隊裏的田,但隊裏糧食豐收,“大河流水小河滿”之類的話也會講,老百姓也容易接受。所以,任務一旦下達,集市小豬行裏往往一下人就多起來。有錢的拿得出,十幾、二十元,買頭好豬種,長得快,將來長到一百七八十斤賣,能賣七八十元甚至九十元,也是值得的;沒錢的呢,看着好種氣的仔豬,買不起,買回來養不好,白白花本錢。還不如就買個小的,幾塊錢,雖然長相根本看不上,但便宜啊,買回來放圈裏,畢竟有頭豬;而且,豬小喫口小,慢慢拖,養個大半年、一年也無所謂。只爲圈裏有頭豬,就是完成隊裏、國家的任務吧;完成得怎麼樣,不好說,反正按要求養了:這也是一種選擇。
鼠人和小姐姐回來務農了,貼心的鄰居們說,剛回來,勞力不強,但有哥哥姐姐們的支援,經濟條件還可以,雖然任務只要養一頭豬,但養兩頭更合算,一頭兩頭都是養,兩頭豬搶喫食,比喂一頭還好些。
鼠人家後來商議就養兩頭了。即使有哥哥姐姐支援,但畢竟那年頭,人喫飯都要“瓜菜代”,也還是“窮養”了。這次去江陰買皮糠,還是作爲精飼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