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握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縱觀全球教育改革,面對新世紀挑戰和激烈的國際競爭,特別是從我國是人口大國的實際出發,我國必須通過基礎教育改革,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對未來的挑戰,真正實現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變成巨大的人才優勢。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學,而是我們究竟培養什麼樣的人,受過教育的人該是怎樣的,教育承擔着怎樣職責和使命等一系列大問題。如此一來,作爲教師應該關注的就遠遠不是課堂教學行爲、有效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模式等問題,而應該關注我們爲什麼需要教育,爲什麼要開設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等課程,爲什麼要倡導發展性教育評價,爲什麼要開發校本課程等,這就需要確立一種全新的課程意識。
二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明確的課程意識支配着教師教育理念、教育行爲方式、教師角色乃至教師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與生活方式。在新課改中強調教師確立課程意識,就是要求教師着眼於課改的大背景和教育的新理念,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爲基礎,從目標、課程、教學、評價等維度來整體規劃教育活動和行爲方式。
首先要有主體意識。一方面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需要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髮展出發,根據學生主體發展的要求,選擇課程內容,處理課程內容,變革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教師又要發揮專業自主權,將自己有益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獨特的有價值的經驗有機地融入課程內容之中,並且不斷地創造課程實施的新經驗,探索有益的教育教學策略。
其次是生成意識。課程本身不是一個靜止的、完全預設、不能變更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改造創生的。課程內在的價值只有師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在與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能動作用下才能實現。鮮明的課程生成意識要求教師完整地把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課程目標,注重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對課程目標作精細分解和設計,並時刻關注課程目標的達到程度和學生髮展狀態。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爲課程目標的實現不斷地對預設課程創造性地進行處理,爲學生主動發展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再一個就是資源意識。教師確立課程資源意識,就會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不是課程的全部。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善於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繫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課程標準而不是緊扣教材,同時,利用並開發各種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課程資源、非文本性課程資源,爲課程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的平臺。其實,教師自身也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與課本、學具、標本、掛圖、音響和網絡這些“冷冰冰”的課程載體相比,教師作爲性情中人,最易於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課堂、教學產生情境和感召力,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教師能夠創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學習氛圍,這也是現代化的教學媒體不能取代教師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教師的課程意識,內涵豐富,包容面廣。一個教師有了明確的課程意識,就會從多種角度、更高的層面來觀照教學行爲,運用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和模式,無疑,這對適應課改,推動課程改革更好地發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