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毛利元就的“三矢之誓”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大阪以西有一座東西走向的“中國山脈”,從古代起這個地方也稱爲“中國地方”。戰國時代有一位諸侯在繼位時領地很小,在他過世之前幾乎統一了整個“中國地方”,他就是這一小節的主角毛利元就。
當時這個地區最強的兩股勢力是大內和尼子,勢力弱小的毛利家族爲了生存下去必須在兩強之中選擇一個作爲靠山。但是強大勢力不會平白無故地給弱小勢力當靠山,代價就是讓對方交出自己的長子當人質,並且在戰爭時當先鋒。元就最後選擇投靠大內家,但是大內家的領主謀略、膽識不足,他輕信家臣的話,遠征尼子家卻遭到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擔任全軍殿後的元就也差點兒丟了性命。好在一位家臣渡邊穿上元就的甲冑吸引追兵,元就才免於一死。元就對這位家臣相當感激,日後給了他的子孫相當於免死金牌的待遇。雖然後來關原之戰後毛利家領地大幅萎縮,但每年過年的時候家臣向主君拜年,帶頭的一定是家臣渡邊的子孫。
遠征尼子家失敗後,大內家的領主開始不問政事了,這導致他最終被家臣殺害。元就藉着這個機會,號召其他家臣一起來爲主公報仇,戰事就此拉開。元就在這場戰役中運用他最拿手的情報戰,不斷放出假消息迷惑對手,讓對手頻頻判斷錯誤失掉先機,最後出奇不意地突襲對手,一舉獲勝。從此,“中國地方”的西半部就成了元就的領地。接着他又離間尼子家臣,削弱尼子家的戰鬥力,終於消滅尼子,統一了整個“中國地方”。
晚年的元就回想自己的一生,認爲自己的家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爲自己善用謀略,而是因爲對手的家族成員都不夠團結。因此他給三個兒子留下了一則名爲“三矢之誓”的家訓。他首先讓三個兒子分別折斷一支箭,每個兒子都很輕易地做到了;接着他又讓兒子折斷一束箭,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折斷。藉此,他想教會兒子們“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戰國時代不少家族爲了爭奪權力都曾出現過骨肉相殘或君臣相殺的事件,但毛利元就的“三矢之誓”使毛利家成爲戰國時代沒有內部對立的罕見特例。雖然在“本能寺之變”之後毛利家族內部對秀吉的態度存在不同意見,但都能通過溝通達成共識。元就的長孫不具備將帥之才,缺乏對時勢判斷的能力,以至於後來被德川家沒收了2/3的領地,但毛利家君臣之間的團結意識並不曾因此而有所動搖。
另外,鑑於不少勢力因過度擴張導致家族滅亡,元就在遺命中要求子孫們安於現狀,不要強求統一天下。元就的遺命使毛利家在“本能寺之變”後早早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再後來毛利家與秀吉議和,成爲秀吉政權的一部分。也因爲這個舉措,即便在秀吉的政權下,毛利家也依然維持了固有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