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皇民”是怎樣煉成的 (第1/2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侵華戰爭開始之後,日本大舉在海內外推行“皇民化”教育,目的就是讓所有人變成合格的“皇民”,對天皇絕對忠誠。相比之前的教育政策,這次的“洗腦”程度更深、範圍更廣了。
拿日本國內來說,1937年政府又進行了一次教育改革。這次改革把日本國內所有的小學校都改成了“國民學校”。同時,每次改革對象都逃不掉的歷史教科書這次又有了新的變化——小學歷史教科書的開頭加上了一段神敕。這是記紀中天照大神留給子孫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說:“日本這塊土地歸我的子孫管,天皇的統治會一直延續下去。”拿這段話給小學生看,意思不言而喻。不過學生畢竟還小,有的學生在翻看了教科書後面的天皇年表之後就納悶了:爲什麼前幾代天皇的壽命都那麼長呢?不過這些問題在當時都是不能隨便問的。
除了學校之外,當時的大衆媒體也都在全力進行宣傳報道。那時,孩子們唱的兒歌是《黃海之戰》、《勇敢的水兵》等軍歌,戲劇裏面都是日軍英勇作戰的場景,大家心目當中的偶像也都是在戰場上英勇作戰的軍神。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爆彈三勇士”的故事。這“三勇士”指的是日本陸軍裏的三個一等兵,他們在“一·二八事變”[1]中握着爆破筒強行突破守軍的鐵絲網,最後三人都隨着爆炸身亡。事件發生第二天,《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等大報就進行了密集的報道,稱這三人爲忠烈的軍神,和他們事蹟相關的歌曲和電影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製作。隨後這三人的牌位還進入了靖國神社,永久接受敬拜。
但這次的教育改革有一個特點,政府開始允許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方言了。20世紀初,政府要求大家統一說標準語,它以當時東京中產階層的口音爲基礎,所以對於一些地方的學生來說,糾正過來還是挺不容易的,特別是在沖繩這樣的方言“重災區”。當時曾經流行過一種“方言札”,如果班上有誰不小心說了方言,就必須在脖子上掛一個牌子以示懲罰。這種殘酷的辦法在推行之後一度搞得各地課堂氛圍十分壓抑,而且破壞了學生之間的信任感。所以這個規矩被廢除之後,課堂氛圍也瞬間明快了不少。
在信息管制方面,那時出臺了《關於改善兒童讀物的指示綱要》,明確指出在處理兒童讀物時,不能夠單方面強調日本士兵的英勇果敢,同時,兒童讀物裏也禁止使用“清國奴”[2]這樣帶有侮辱性質的詞語。
再來看看海外。日軍當年在海外推行“皇民化”,進行得最徹底的可能是朝鮮和中國臺灣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