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原子彈爆炸的最後時刻 (第1/2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戰”中期,日本陷入了侵華戰爭的泥沼,不得不開始做持久戰的準備了。與此同時,爲了扛住巨大壓力,穩住國內局勢,日本政府也進一步強化了言論管制。
當時的學校教室裏都貼着“大東亞”的地圖,其中已經被佔領、侵略的地方都被插上了“日之丸”的小旗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一邊想着身處戰地的日本士兵的辛苦,一邊努力忍耐生活的睏乏。
“二戰”後期,日本舉國上下已是一窮二白,整個社會瀰漫着一股焦躁疲乏的氣息。戰場前線需要補充大量兵力,於是只能從後勤人員中挑選經驗不足的壯丁;後勤的勞動力變得不足了,就只能動員婦女和學生了。動員婦女意味着家庭制度的破壞,動員學生則意味着教育的徹底中斷,但當時的日本已經窮途末路,顧不得這些了。
大學、高中的學生們被迫中斷學業後,被成批地分配到各地的工廠和農村充實勞動力。緊急時刻,大學生甚至可以作爲即戰力直接出戰。1944年6月,爲了躲避空襲的威脅,日本政府要求位於東京的所有兒童進行緊急疏散。於是共計35萬名兒童在短時間內從東京向另外13個城市進行轉移,大部分人最終都在旅館或者寺院避難。但由於食品供應不足,衛生狀況糟糕,親人又不在身邊,避難兒童生活得相當艱苦。更有一些避難兒童在轉移過程中遭受空襲身亡。
1945年,美軍打算在沖繩登陸。這讓日本政府動了“最終決戰”的念頭,也就是說,舉全國之力進行殊死一搏。當年5月的戰時教育令規定,學生在戰時將擔任糧食生產、軍需生產、防空防衛、重要研究等工作,以“生產”爲主、“防衛”爲輔。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243127.jpg" />
“小男孩”原子彈
原產國:美國
服役期間: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