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戰後”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般意義上來說,“戰後”是指一個國家脫離戰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重新走上正軌的時期。不僅包括經濟上的復甦,還包括政治、外交等的正常化。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曾經謀求修改“和平憲法”,支撐其修憲行爲的論調之一就是“日本已經不再屬於戰後時代”,並由此尋求組建軍隊的可能。日本國內和曾受日本侵略的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對此強烈反對,並堅持認爲日本仍舊處於“戰後”時期。爲何對於“戰後”的認識,雙方會有這麼大的分歧,其各自的判定標準又是什麼呢?
日本戰敗投降後,國內一片蕭條,瓦礫遍佈,再加上之前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枚原子彈,整個日本已是千瘡百孔。但日本藉助着美國的支持,沒過多久就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飛速增長,並在1956年由經濟計劃廳發佈的《經濟白皮書》中宣佈:“國家已經不再處於‘戰後’階段。”這昭示着其經濟實力的復甦。在政治和外交上,日本從美國手中收回“二戰”後被佔領的薩南羣島和沖繩島,又於1972年與中國恢復邦交關係,日本也在一步步走向“戰後”。
可是作爲“二戰”中受日本侵略和傷害最大的國家,中國和日本恢復邦交關係並不意味着往日的恩怨一筆勾銷了。在《中日聯合聲明》裏,中國“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但這只是兩國領導人簽署的一份許諾性聲明,在慰安婦等問題上,中國並沒有聲明放棄追究日本的責任,也就是說,日本雖然與中國恢復了邦交,但仍舊欠着中國一筆賬。加上日本始終未明確地就侵華戰爭向中國道歉,被侵略的中國人連一聲像樣的“對不起”都聽不到,自然不認爲日本的戰後事宜處理已經全部完成。再加上日本自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以來頻繁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間關係的持續降溫自然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