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在靖國再見吧” (第1/2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941年3月28日的《朝日新聞》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4000多名戰爭遺孤爲了和“九段的父親”再會相聚而到了東京。“九段”指的是位於東京九段坂的靖國神社,也就是說在28日這天,4000多名戰爭遺孤來到靖國神社和他們戰死的父親再度相見。據當時的報道稱,孩子們下車之後便一齊朝着拜殿的方向走了過去。這過程當中沒有一絲悲傷的氣息,反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高昂。
同時,當時的日本將士間流傳着“在靖國再見吧”的話,說完之後便結伴前往戰場。在靖國神社內的戰爭博物館“遊就館”內可以看到當時的將士寫下的遺書,當中經常會出現“我已經下定了化身爲靖國的神、世代守護皇國的決心”、“在成爲靖國的神之前我會不停地戰鬥”一類的話。據後人分析,這些都和東條英機發布的《戰陣訓》有莫大關係。
《戰陣訓》中明確規定:“生不受被俘之恥辱,死不留課罪之污名。”讓日本將士們盡力避免成爲俘虜,實在萬不得已時要選擇自殺。在當時的日本軍界,成爲俘虜是一件奇恥大辱,並且被認爲會給自己的家人以及家鄉帶來污名。但是如果自殺死去,就能成爲靖國神社內供奉的神,不僅不會留下污名,還能在靖國神社和家人再會。也許正是抱着這樣一種普遍的想法,當時的將士們纔會在上戰場之前互相說着“在靖國再見吧”。
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死後進駐靖國神社呢?這就涉及靖國神社的祭祀方式和進駐標準了。
靖國神社並不是一塊墓地,那裏既沒有墓碑也沒有遺骨,有的只是受到祭祀的戰死者的魂靈。每當出現爲國捐軀的將士,就會有新一批的魂靈被追加進去,正式的說法就是“合祀”。
靖國神社的官方手冊裏是這樣描述合祀對象的:戰爭或者事變中戰死、受傷死、患病死或者是因公殉職的軍人及有關工作人員。其中的“有關工作人員”一般來說是指那些被軍隊僱用的非軍事人員,比如說在軍工廠工作的工人或是在後勤部門工作的員工。此外,由於在朝鮮、中國臺灣等外地的員工也屬於合祀對象,如今在靖國神社裏供奉着的戰死者中也包含了不少當時的朝鮮人和中國臺灣人。2009年,中國臺灣的原住民代表高金素梅率領“還我祖靈隊”在靖國神社進行抗議,就是爲了讓祖先的魂靈迴歸家鄉。
乃木希典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32O46.jpg" />
乃木希典,日本裕仁(昭和天皇)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