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匠人的執念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日本工藝所追求的美和中國傳統工藝追求的美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反。中國傳統工藝品採用誇張絢麗的裝飾,雕刻上精細繁雜的圖案,追求豔麗之美。但在日本工匠看來,這種美豔的器具帶有距離感,無法實現人、產品功能以及素材的緊密結合。他們認爲工藝應該深入實際生活,首先需要滿足實用目的。於是他們摒棄華麗,追求一種內省、暗示性的樸素之美。日本工藝品的代表多是些實用性強的物品,比如精緻的果子形狀的鎮紙、黃楊木梳等等。
日本人這種樸素美學的形成,大概可以追溯到室町時代後期的“三阿彌”:插花專家立阿彌、善於建造庭院的善阿彌以及極具美術品鑑賞眼光的能阿彌三人。他們共同的主子就是足利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這位大將軍雖然沒幹好本職工作,在文化上的表現卻相當傑出。他在應仁之亂後跑到東山建了一棟別墅,召集“三阿彌”爲他建造了擁有枯山水的庭園景觀。“三阿彌”的樸素美學得到了當權者的公認,後來又引起了普通民衆的響應。此後這種樸素之美漸漸發展爲成熟的社會價值觀,對日本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即使是在機械化大生產盛行的今天,許多日本工匠仍然堅持手工製作。日語中原本就有許多與“手”相關的詞彙,比如“上手”表示能幹,“下手”表示笨拙,“手一杯”意味着忙得不可開交,“手加減”就是酌情處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這些日語詞彙,我們可以想象過去的日本工匠憑藉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認真製造工藝品的場景。甚至可以說,日本工藝的魅力就在於工匠們對手工製作的執着。
與機器相比,手工製作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工藝品中所蘊含的智慧和美感同樣是時間的結晶,絕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來源於市場化大生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遭遇停電,機器就無法生產了,但那些傳統工匠不會受到這種限制,甚至只要有一個圓規、一把尺子和一支鉛筆,他們就能設計出很多產品。機器雖然便利,但是對工匠來說,工藝製作的樂趣在於生產過程中手與心相連的興奮感、追求這種興奮感的智慧,以及刻在腦海中無法抹去的記憶。日本工匠是爲了生產而生產,並不是爲了銷售而生產。因此他們非常注重對個人技藝的磨鍊,這種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變成了一筆無價的財富,同時多樣的生活形態也豐富了工藝創作。到了今天,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延伸到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