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高岡的驕傲 (第2/3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心市街地、高岡古城公園、金屋町……在高岡的每個街頭幾乎都可以看到銅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們心中的高岡地標——高岡大佛。大佛位於JR高岡車站附近,步行10鍾就能走到。它與奈良、鎌倉大佛並稱爲日本三大佛像,同時也是指定的城市文化財產。大佛高15.85米,重65噸,無論是鍛造還是着色,全部由高岡的工匠們親手製作,耗時30年才得以完成。所以可以說,高岡大佛集結了高岡銅器工匠的精粹,它既是高岡市的象徵,也是市民們的驕傲。
除了銅器、漆器、鋁之外,高岡還有許多工廠加工黃銅、錫等金屬。比如以前作爲高岡銅器分包公司的黃銅製造商“Futagami”和錫加工工廠“能作”至今仍在運營。高岡所有的工廠基本上都保留了傳統的製作工藝,生產過程確實比現代工藝更花費時間,但更能體現工匠的技藝。他們採取分工作業的方式,有專人負責熔銅、煉爐、形狀分解以及細部鑽刻等,因此一件產品需要經過許多工匠之手才能完成。高岡是一個極具手工製作能量的城市,工匠們雖然分屬不同的領域,但都有高漲的製作熱情和精湛的技藝,其中60歲以上的資深老工匠佔比高達28%。所以在高岡製作出來的每一件工藝品線條都極其優美,完全感受不到金屬的堅硬質感。
不過,現在的高岡也面臨着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20世紀末的泡沫經濟影響了日本的各行各業,高岡的工藝品也沒能倖免。1990年之後,銅器銷售量不斷下滑,到了2003年,營業額只達到最高銷售紀錄的一半。另外,老工匠過多就意味着新鮮血液不足,當地的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重複老一輩單調的生活。因此,高岡的存續出現了危機,很多人開始擔心這裏的未來。
爲了振興高岡的工藝產業,高岡設計工藝中心推出了“傳統工藝產業技術人員培養計劃”,面向全日本招收想要從事工藝生產行業的人,爲他們提供爲期一至兩年的金工或漆工方面的培訓。根據專業和課時的不同,培訓費用也不一樣,其中課時最多的是爲期兩年的“基礎課程”與“研究課程”,每週四下午6點到9點學習3個小時,一年共上28次課,總學費爲36000日元(合2160元人民幣),國家還會爲他們提供培訓補助金。此外,2010年,富山大學和高岡傳統產業青年會還聯合成立了“創意黨”。“創意黨”並不是一個黨派,而只是一個團體。不過這個團體可謂一個成功的產學合作的案例,富山大學藝術文化學院的學生與高岡工匠一起,使用傳統技藝生產有創意的產品。這個團體凝聚了許多熱愛工藝的學生,有些人在畢業後就成了高岡的工匠。他們每年會舉行一次產品展示會,同時也會帶着自己的作品參加全國其他展會。從1986年開始,高岡每年舉辦“高岡手工藝品設計大賽”,作爲工藝產業新動向的信息基地,面向全國募集作品,展品多達上千件。
從2011年開始,高岡商工會和高岡市政府等相關部門還實施了“高岡工藝品展覽遊計劃”,允許普通民衆、廠商、設計師等前來工廠內部參觀,近距離觀摩工匠的工作過程,在專業人士的講解下體驗不同的製作工序。此外,工匠的優秀作品還會在“高岡工藝品市場街”上展出。
《遺留下的歷史觸感》
有些人說,這些東西代表邪惡,你就應該燒了,應該扔了。其實,這些東西是日本人遺留下來的,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軍隊打勝了日本人時所繳獲的一些戰利品,如鋼盔、服裝、帽子等等。這對於我們解放軍後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比如說鋼盔,其實解放軍第一款正式配發的鋼盔是80式鋼盔,它其實就是借鑑了日本“二戰”時期90式鋼盔的樣子。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形狀、樣子、大小都非常相似,這其實就是一個展品、藏品。當你真正穿戴起來使用的時候,才能判斷它的設計是否方便,是否人性化。
比如日軍的一個靴子,它的牛皮底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鐵釘。而我們的國軍和共軍“二戰”時候使用的是布鞋,是草鞋。在野外條件下作戰的時候,鞋對單兵作戰的實力來說是影響很大的。日本人設計的這雙鞋不僅結實,而且佈滿了鐵釘,防滑性能非常好。走在山區、草地、山路上是得心應手,對士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二戰”期間“鬼子”的可裝37發子彈的子彈盒也是使用牛皮來製作的,工藝都很不錯。到了戰爭末期,隨着經濟、軍工產業的衰敗,已經沒有錢拿皮來做子彈盒,也沒有時間做得那麼細了。材質也越來越差,慢慢就使用帆布、掛漿這些材料,後來索性就用帆布來製作。其中也可以反映出軍工產業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