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壓力大選擇“解脫” (第2/2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除了社會原因之外,日本人這個羣體本身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他們平生最敏感的便是“受人恩惠”,除非萬不得已,不願輕易接受來自非親友的幫助,因爲一旦受人恩惠,便覺得給對方添了麻煩,無論如何也要將這份恩惠還回去,以示兩不相欠。同樣的道理,如果日本人給他人添麻煩太多,以致到了無法償還的地步(比如借用大筆資金卻無力償還),死便是表達他們無上歉意的唯一方式。日本武士有時需要“切腹謝罪”,也是用一死來償還自己曾經犯下的大錯,道理與如今的自殺並無不同。
另外,也有不是因現實的極端條件而選擇自殺的人。比如2002年,一位來自福井縣的46歲男性與來自愛知縣的25歲女性在網上相識,隨後雙雙自殺。類似的事件在2003、2004年皆有發生,自殺者都是通過網絡相識,隨後集體自殺的,這樣的事件藉由媒體的報道而逐漸受人關注,轉而成爲自殺的一種新途徑。
這些自殺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認識對方之前,自己已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並有過自殺的念頭。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極度缺乏,從而轉向網絡,與網絡上的人隔空交談,以獲得些許心靈的慰藉。但無論如何,等他們回到現實中,再次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失敗後,就會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從而堅定了“就這樣死去也沒關係”的想法。這些人在網上聚集起來,形成了類似同好會一樣的組織,還會相約自殺。如今在日本的互聯網上搜索,指導、宣傳自殺方法的網站竟比預防自殺的網站還要多,可見日本的自殺率攀升背後,是有大量“人氣支持”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政府縱有三頭六臂也無可奈何。上到媒體紅人,下到一般上班族,自殺事件比比皆是,根本防不勝防,所以有學者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希望家裏人對有自殺傾向的人進行看護,多和他們談心,鼓勵有自殺傾向的人積極進行心理治療等,來防止他們最後走出這不可挽回的一步。不過對於上班族來說,他們或許會覺得每天少加一點兒班要來得實際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