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裳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丁永一教完,坐在小國毓的對面,看着孫子邊琢磨着邊嘗試着擺弄竹蔑。他的指間,不斷上挑下壓,不時地把竹篾撥到適當的位置,讓格子保持同樣的大小。丁永一飛快地做好燈籠皮,放到二人中間,給孫子做參照。
製作扎燈,是個精細複雜的手藝活,製作竹夫人更是如此。
在扎燈的那些竹蔑之中,丁永一再次優選出十二根。他把鋒利的蔑刀立起來,用刃將蔑條壓住,之後勻速抽拉。利刃像刨子一樣,在蔑條刮下了薄薄的一層。薄薄的竹層幾乎是透明的,在刮下來的同時,飛快地捲曲了起來。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如果竹蔑處理不工,哪怕留有一根毛刺,孩子嬌弱的皮膚都會被劃出一道道觸目驚心的血檁子。所有優選出的竹蔑用蔑刀刮完之後,丁永一又用準備好的粗布,將蔑條用布攥在手裏,反覆抽動。直到那些編織竹夫人的用料,都被磨得極爲光滑。
(▲竹編篾條)
丁永一手上緊張地忙碌着,眼裏卻一直看着小國毓。他想着自己小時候,與爺爺在一起的日子,心中百感交集。丁永一的爺爺丁宏渙,是丁家掌事第四代大裳茶。爺爺經常抱着丁永一,給他講丁氏家族的往事。
幾百年前,丁家先祖原本在雲南世代種茶。永樂二年,大明王朝在沿海“擇要設戌”。丁家先祖來到嶗山金家嶺,定居城北十里即墨營,平時種田,戰時爲兵。千里迢迢遷到此地戌邊之後,丁家人在太清宮附近發現茶樹,相傳爲南宋末年宮廷妃子謝麗、謝安所植。後來在嶗山高峻之處,發現更爲原始的茶樹,據說安期公曾烹於秦始皇時的嶗山茶,便是此茶。這些茶樹得嶗山其高緯度和山泉、海霧、土壤等得天獨厚的優勢,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可惜山民不知採摘、烘焙之法。
永樂十八年,膠州人王氏爲避兵禍來到嶗山,有女玉蘭嫁與丁家。從此,丁氏採摘茶葉,王氏烤茶餉客。兩家共建家塾,並在嶗山巨峯以西立茶澗廟,廟內供奉茶神。
習俗與手藝,代代傳承。十五紮燈,是丁家孩子學茶之前的入門功課之一。丁家制茶所用工具,均爲竹器。從用功用料到空隙疏密,製作工藝比扎燈要複雜嚴格千百倍。爺爺丁宏渙用竹篾編好搖青桶,刷上桐油,可以滴水不漏。丁永一的竹編手藝,就是爺爺手把手教出來的。跟着爺爺學茶之時,丁宏渙是老裳茶。他已將大裳茶之位傳給了下一任丁家掌事,丁永一的爹爹丁贏。
同樣是正月十五,同樣是扎燈,同樣是祖孫,同樣是“壓一挑一”的口訣……不同的是,當年的丁永一已經變成了爺爺,當年的孫兒換成了眼前的小國毓。
恍然之間,半生已過。時間,過得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