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現場冷峻的觀察和思考
陳平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讀陳平軍散文詩集《紫陽書》蔡淼
收到《紫陽書》後,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全書。以前也經常在《散文詩》等期刊上讀到作者陳平軍的作品。
整本集子製作精美,用心編排,視覺上非常舒服。陳平軍的散文詩關注現實,回望歷史,善於在平凡的素材與現場中探索與挖掘。特別是《二重唱》這一大組章中,借古抒今,今古對比無疑是散文詩寫作手段的一種創新,也是陳平軍個人散文詩風格的一個突破與轉變。陳平軍根植於紫陽這片熱土,左手地方誌,右手散文詩,寫鄉愁也寫山水,寫人文也寫這片土地的理想向度與精神維度,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與溫度。這在“家譜記”這一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深挖精神體系與當下社會思潮做出的思考,再注入散文詩的創作之中,又是一次精神家園的洗禮與迴歸。
《紫陽書》整體組分爲四輯,即:“紫陽書”“二重唱”“望他鄉”“家譜記”,分別對應四個主題:本土山水、古今對話、外鄉行走、記憶現場。這四部分相輔相成,相互介入,都有着閃光的力量。其敘事平穩,娓娓道來,既是對時代的反映,也是對詩人內心的一次抵達和迴歸。紫陽是詩人的故鄉,亦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其轄內山川典故自是不少。陳平軍從寫散文詩起就一直在不斷地抒寫紫陽,紫陽是詩人的原鄉,不僅是地域上的原鄉,更是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原鄉,也是詩人詩學和美學建設的原鄉。在《登文筆山》中詩人寫道:“所以我要慎重下筆,腳踏實地,不至於使筆鋒遠離塵土、草木,意念飄忽,讓字裏行間最大可能地呈現煙火味。”可見詩人抒情是有限度的,甚至可以說思考大於抒情。在當下陳詞濫調和無節制的抒情氾濫的時代,詩人獨立,保持自己的風格,無疑是給當今詩壇以清涼。詩人生活在這片故土,紫陽是其生活工作的第一現場,鮮活的細節和冷峻的觀察思考本身就是一首值得頌揚的詩。因其豐沛的血肉而凸顯出故鄉之大,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掩卷之時,彷彿已經置身於紫陽這片神奇的土地。
第二輯詩人以“二重唱”命名,因爲每首散文詩前面都配有與之相關聯的詩文,相互映襯,各有特色。“二重唱”也分爲三個部分:一是文人墨客曾到過紫陽的名勝古蹟並留下詩文的,作者都用四個字來命名,如:神峯瑞色、鳳嶺朝陽等,可見其影響力已和詞語無疑,足見其時下的影響力。二是借古抒懷,衛武公、曹丕、李白等也被拉入其中。用典型的人文地標和名詩佳句一比高下,需要何等的勇氣,再出新意也是很難,然,詩人陳平軍很巧妙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三是將紫陽縣道德模範和先進典型人物也寫入詩中。這幾位道德模範的授獎詞是否出自陳平軍之手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陳平軍一定和他們很熟悉,注意我這裏的熟悉不是說關係好或者以相處時間長短而衡量的熟悉,而是精神世界的光明。只有精神豁達的人才能領悟這種君子之風,正所謂小人眼中無君子,故而也不多做解釋。我想說的是詩人關注現實,並不逃離,而是把這先進的力量澆灌於詩中,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氣質。任何人的創作都不能脫離當下這個時代,時代是一個巨大的寶藏,作者只有緊跟時代,不斷進行有價值的尋找和“加工”,才能寫出不愧於時代、不愧於讀者的作品。而陳平軍恰恰就做到了。
第三輯爲“望他鄉”,鄉愁的精神乳汁如一曲委婉的紫陽山歌,多少離愁、多少悲歡都盡在“他鄉”或“火車上”,本輯中多以隱喻、轉喻、擬物等象徵手法,將鄉愁這一永恆的精神命題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更震撼人心。但在閱讀中又不免引人哲思,其節奏感和韻律感都十分舒適,真是慨當以歌呀!
第四輯“家譜記”,是全書的精神高地。本輯散文詩在陳平軍創作之時就被《散文詩》和《上海詩人》兩刊分別重磅推出。《散文詩》雜誌曾以頭條詩人的形式推出他一組散文詩並配發評論和創作談,其在詩壇影響力可見一斑。“家譜記”算是陳平軍在地方誌和散文詩中找到平衡點,精神力量與理性思辨相互交叉的代表性作品。特別是他在《“義”保平安》中提到了義門陳氏七兄弟和三千族人的事蹟,一是兄弟七人抗金,征戰沙場,七人毫髮無損;二是在頻繁的天災和戰亂下,三千族人,互相禮讓,共渡難關,全都安然無恙。我是相信“義”
在關鍵時刻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正所謂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義,正之氣也。
通讀《紫陽書》,既是瞭解作者寫作的心路歷程,也是自我學習與反思的一個過程。陳平軍運用大量寫實的手法,在日常思考與智慧的較量中,重塑了散文詩的本義屬性,從而保留了原生態的特徵,讓其詩文更值得咀嚼和思考。最後,祝陳平軍在散文詩的創作上不斷突圍,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