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83年6月9日上午,我提議作家們一行(文化廳廳長方傑及省作協領導王丕祥、王愚、張素文等二十二人)到柳青墓上獻花圈。依稀塞外訪古,雖不是“白骨露於野”,卻不勝“獨留青冢向黃昏”,未嘗不叫人愴然而涕流。
沿神禾塬南下,柳青的故居,屋舍牆院蕩然無存,宅基也已塌陷,我站在西南角一叢荒草之上想象着《創業史》怎樣在腳下這一小塊土地上出世,想象着“文革”期間滿身瘡痍的柳青站在這裏喟然長嘆,久久久久地。嗚呼,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創業史》留在國家圖書館的架子上,但是此地什麼也沒有。荒蕪、空寂,空寂、荒蕪,半生頓踣,死後寂寞,噫籲嚱,這廢墟上的冷寂!
五年過去了,這個人的形象還是那樣動人。他的一生叫人敬慕又讓人困惑。他的死,我們不管什麼時候想起來都十分難過。
柳青一生熱愛農民,最後變成農民。他取得農民的資格以後,便以黨代表的身份表現農民的翻身運動行將到來和已經到來時,各階層農民的面貌和心理,用以教育農民。
陝北黃土高原出生的柳青,曾經是西服、幹部服,如今穿上對襟的老農衣;愛喫羊肉泡,也借進城之便過過西餐癮。他通英語,學俄語,做翻譯,讀原版。他從托爾斯泰、高爾基、肖洛霍夫那裏偷火煉自己的詩。他對農民的愛,以及對於陝西農民的孝、厚、勤、犟、樸的刻骨的稱頌,他在藝術構思、敘事策略、厚重的藝術刻畫、微妙的心理描寫諸方面打破了老一套的技法,以至將三秦的地域文化、關中方言口語提升到審美的層面,新穎而有意蘊。
在完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藝術形式方面,《創業史》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