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要不把《創業史》僅僅看作“社會主義高潮”語境下的文學社會史,而是把它看作受苦的莊稼漢在一種類似宗教的鼓動下的理想國、心靈史,將個性特色、思想特徵和審美價值聯繫起來進行系統化的研究的話,那麼,梁生寶、梁三老漢不會過時,《創業史》不會速朽。
柳青去世五年了。他的遭遇太慘,貢獻卻大。他穿布衣,喫粗糧,哮喘着,把精品捧給他的人民。“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創業史》的稿酬全部捐給王曲公社,自己卻拉扯一大家子艱苦度日,繼續喫他的草。他的創作經驗耐人尋味,鐵骨錚錚的藝術生涯,繪聲繪色的現實主義才情,豈以晚年修訂中之一眚掩大德?
告別柳青的墓地,我和皇甫村土生土長的兩個高中畢業的女子一塊兒等車。我問:“知道柳青不?”說:“知道。”“讀過《創業史》嗎?”她們搖了搖頭,有些不好意思。
一個乾瘦的陝北老漢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臨終時體重不到五十公斤,只有一對眼睛盪漾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