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W一直以來,陝南就流傳“湖廣填陝西”的傳說,紫陽也一度成爲四方流民躲避戰亂的世外桃源,形成了五方雜處、土著無多的局面。然而,也有我們的紫陽先民走出大山,遠在四百多年前,就在異地他鄉開拓他們的家族歷史。
一日,縣檔案史志局來了兩名風塵僕僕的男子,年齡小的大約四十來歲,年齡大的可能有五十歲左右,都一臉倦色。我接過介紹信一看,上面寫道:
茲介紹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總工會紀委書記朱萬俊等二同志,前來紫陽瞭解該縣明朝時期人口遷徙情況。請查找縣誌及介紹紫陽政史資料。
落款是景泰縣總工會。陌生的縣名讓我們來了興趣,在地圖上搜尋了許久,才找到它的位置。景泰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東臨黃河,西接武威,南鄰白銀、蘭州,北依寧夏、內蒙古,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的過渡地帶,爲河西走廊的東端門戶,距陝西南部的紫陽有千里之遙。在一番寒暄之後,我們開始交談。
故事起源於一次續寫家譜的活動。據說,遠在明朝萬曆年間,朱氏家族的祖先從一個叫紫陽堡的小地方出發,翻山越嶺到達甘肅中部長城腳下屯墾戍邊,並於後來娶妻成家,生了兩個兒子,歷經四百多年的生存繁衍,形成了一個四五千人的龐大家族,聚居在白銀市的景泰等兩個相鄰縣。朱氏子孫在家業興旺發達之後,動了續修家譜尋根問祖的心思。就是在這次續修家譜的過程中,他們根據家譜裏“紫陽堡”的線索一路追尋到了這裏。由於不知道紫陽的具體地點,他們一行4人乘火車走了整整4天,先從甘肅坐火車到西安,再從西安尋訪到寶雞,又經寶雞奔到漢中,最後才從安康坐班車到了紫陽。我們問:爲什麼不在網上查一查呢?至少也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啊。同時我們也暗自欽佩他們的執着精神。
翻閱《紫陽縣誌》得知:
明朝中期,明政府爲了對付陝南流民起義、控制漢江並截斷川陝間的這一重要通道,於正德五年(1510)在任河嘴設置了紫陽堡。屬於軍事設施,具有軍政合一的性質。正德七年(1512),左都御史洪鐘建議將紫陽堡升爲縣。獲准。割金州西南、漢陰東南境置紫陽縣,設治所於紫陽灘之左,並建文廟,學廨、未建城垣。
於是,我們產生了一系列疑問:朱氏祖先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紫陽堡出發,此時已經建縣六十多年,從行政區劃來講,應稱紫陽縣,而不應稱爲紫陽堡了;如果根據人們的稱謂習慣,可能就指任河嘴這個設堡的小地方,那麼尋找的範圍也縮小了許多;但是朱氏究竟屬於老戶還是後來的流民呢,也無法得知了。因爲在紫陽置縣之初,全縣分爲五里,居民僅147戶,至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才增加到143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