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紫陽做過清知縣的詩人江開在《紫陽竹枝詞》中寫道:“前明正德年辛未,設縣分疆盡陡坡;老戶只存三十七,至今川楚客頭多。”這裏說的是自明朝禁山政策實施之後,紫陽人就“老戶無多了”的現狀。四方流民紛紛落戶紮根。尤其是經過明末清初的多次兵燹之後,老戶更是所剩無幾。通過清朝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後,湖廣、江南等地的流民就成爲紫陽人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不少的朱姓族人落戶紫陽,開始了刀耕火種的開拓史,並大量散佈在任河、漢水各處的鄉鎮。但不一定是朱姓老戶的後裔了。
另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問題是:他們的祖先當時是怎樣走出去的?在交通極爲不便的條件下,背井離鄉跋涉數千裏去往遙遠的邊境戍邊,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的。當我們比照地圖結合縣誌資料後方才恍然大悟:他們會不會是沿著名的茶馬古道行走到目的地的呢?
茶馬古道是指以馬幫爲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通道,是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後期最爲興盛。
而紫陽茶在唐代已經列爲朝廷貢品,“山南茶”經過茶聖陸羽《茶經》著述而名聞天下。宋代開始實行“茶馬法”。自明至民國年間,紫陽茶遠銷西北,多先集結於漢中、西鄉,然後沿褒斜道經留壩、鳳縣、兩當到達天水;再從天水分爲兩路:一路經清水到達莊浪等地,另一路經甘谷、武山、隴西、臨洮到達臨夏,再北上即可到達長城。這是當時紫陽茶的一條運輸線路,屬於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朱氏祖先很可能沿着這條曾經繁盛一時的古老商道到達甘肅境內的邊陲要地。同時我們又想,他有沒有經商的可能呢?可否這樣設想:他曾經是無數茶商當中的一員,由於種種原因而流落到了甘肅河套地區長城附近,並在那裏定居了呢?
由於歷史的久遠和資料的缺乏,太多的疑問無法找到正確答案。而由於這兩位不速之客的到訪,如今的紫陽人知道了遠在千里之外的甘肅省白銀市還散落着幾千紫陽先民的後裔,此是應該值得慶幸的。無論我們的先民以何種方式走出了紫陽,不管他們是戍邊,還是經商,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爲,這個存在爲湖廣移民大規模進入並開發紫陽,同時又有紫陽土著走出大山提供了重要佐證。
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兩位來訪者時而欣喜、時而失落。雖然沒有更多的證據來佐證朱氏祖先的具體發源地,但是尋訪到了自己的祖先是從一個山水秀美的人間仙境走來,心願足矣。
臨走,他們感謝我們的熱情接待讓他們感到了親人久別重逢般的溫暖,說此次續寫家譜完成後,一定贈送一套給縣檔案史志局,並且還要組織家人來紫陽看看。我們送上殷殷的祝福,在火車的轟鳴聲中與他們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