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爲什麼要學歷史? (第5/10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爲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爲兩事。
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讀史者“設身處地”地思索古人爲何這麼選擇,還要我們當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做出決定。
歷史學在古代如此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爲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已。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爲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瞭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爲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出自《報任安書》)。
如果你讀完了一本書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沒有任何改變,你就等於沒讀過這本書。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歷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前人的智慧,最後將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爲一體,讓古人的智慧爲己所用。
這樣讀書、這樣學歷史,纔是真正有用的方法,歷史學也才能成爲一門真正有用的學問。
什麼是“思辨”?
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重視“思辨”,但什麼是“思辨”呢?
在這裏,我舉個大家熟知的例子來說明。相信各位在中學課本里都讀過《木蘭詩》這篇詩歌,詩歌的一開頭是這樣說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b>請問各位,“唧唧”是什麼聲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