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第2/9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一次衛鞅見到孝公,孝公與他相談甚歡,連自己的雙膝都會不知不覺地往前移動。爲什麼呢?因爲上古時代還沒有椅子,當時的中國人都是跪坐在席上,孝公對衛鞅這次說的話極感興趣,唯恐聽不清楚,所以兩膝不自覺地前行,越來越靠近衛鞅。兩人足足談了好幾天,孝公一點都不厭煩。
景監十分意外地問衛鞅:“你說了什麼能這樣切中國君的心意?我們的國君居然能歡喜成這個樣子。”衛鞅回答:“我以前用帝道和王道來說服國君,國君說:‘帝道和王道都太久遠了,我等不及了。賢君是要在活着的時候就能顯名於天下,哪裏能抑鬱地等待數十百年再來成就帝王事業呢?’所以這一次我用強國之術來說服國君,國君非常高興。可惜啊!選擇這樣的道路,將來就無法像殷、週一樣國祚長久了。”
從兩人的四次會面來看,“帝道”“王道”“霸道”都不是孝公想要的。只有“強國之術”,也就是《荀子》中所說的“強道”,纔是孝公真正想要的東西。
看了這一段,就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帝道”“王道”“霸道”“強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之道分爲很多層次。什麼叫作“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統治者不以私人私心來治理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具體來說,傳說中的堯舜實行的就是帝道,所以他們都把天子之位主動禪讓出去。問題是,誰能沒有私心?誰又能甘心爲人作嫁?無怪乎秦孝公不願選擇這樣的道路。
什麼叫“王道”?“帝道”和“王道”都是行仁義之道,講究以德服人。但兩者的區別在於,“帝道”公天下,所以堯和舜是禪讓;而“王道”家天下,夏、殷、週三代則傳之於自己的子孫。過去的中國人相信,既然“王道”是以德服人,就需要像殷湯、周文王一樣積德行善數十百年,而後天下諸侯歸心,方能取代前朝。秦孝公覺得這樣實在太慢,秦國危機迫在眉睫,所以他也不選這一條道路。
什麼叫“霸道”?“霸道”是“假仁義以行”之道。什麼叫作“假仁義以行”?假就是借,他其實事事爲了自己的好處打算,不過一定會拿“仁義”來作爲冠冕堂皇的藉口,這就叫“假仁義以行”。這樣的國家爲政或出兵,需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大義名分他是不會做的。所以霸主們雖然仍是自私自利,但有時能夠以理服之,原因就在這裏。
什麼叫“強道”呢?“霸道”和“強道”的本質都是以力服人,但“強道”連仁義的幌子都不要。我要進攻就進攻,我要掠奪就掠奪,只要對自己有好處,什麼都可以做,不需要任何藉口。在這種人的心中,只要能讓自己更強大,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而秦孝公和商鞅最終選擇了這條道路,因爲它見效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