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秦始皇帝到奉元復性:一位管理學者的思辨 (第1/2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門,但我們在書院讀書的時間前後相差二十多年,本應無緣相識,卻在近兩年因先師愛新覺羅•毓鋆而結緣。書院三十年前名爲“天德黌舍”,後來改爲“奉元書院”,其宗旨的核心是“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我與世浩的專業迥然不同,他是歷史考古學者,我則鑽研企業管理,個性加上專業訓練,我向來謹守學科分際,不敢輕易逾越自身專業而提出評論;此次世浩盛情邀約,首次破例。一來是世浩學養俱佳,才華橫溢,更有憂世濟民之心;再者,此書打破傳統歷史的框架,文章鋪陳與擴展方法都讓人讀來沒有距離感,加上本書的宗旨,亦與個人在管理教學、研究和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節,對我自己有很大的觸動與啓發。因此,恭敬不如從命,謹爲文寫序推薦,也藉此介紹文章特色給各位讀者。
“原始察終,反求諸己”。本書將歷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學“案例研究”的方式進行論述分析,以秦始皇爲主軸,探討了環繞秦始皇身邊的人物及具體事例,以一個個“小案例”的方式,進行主客觀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當下的歷史條件與局勢,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與抉擇,最後再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細細讀來,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別於坊間歷史書籍,本書採用少見的雙向互動模式,不僅透過多個案例故事拉近讀者與過往歷史的距離,同時還利用“換位思考”聯結讀者與書中人物的關係,這對啓發普通民衆,乃至於管理階層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幫助。例如書中談及張良得黃石公兵書的故事,流傳千古仍發人深省,本書巧妙結合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來詮釋《史記》,告訴讀者“忍”與“先”不僅是張良從黃石公的無言身教所學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張良後來協助劉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源泉。
“見盛觀衰,慎思明辨”。本書以史證經、以經論史的角度,貫穿了人物的時代精神,在分析不同歷史人物想法的過程中,以“思辨”方式啓發讀者進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訓練,透過以人物爲中心的《史記》,着眼於任何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讓讀者在歷史事件的激盪中,明白每一個歷史人物身處錯綜時局時,所展現的思慮與謀略。
從本書中,讀者可從多元角度來培養“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的思辨能力,進而建立具個人見解的思維觀點,而非只是依循傳統、墨守成規,只求“標準答案”的思考邏輯。
“春秋重人,大易通變”。本書具有深刻的人性關懷,延續春秋精神與《易經》窮變通久的思想。作者懷着憂時濟世的人文關懷精神,提出歷史的三次鉅變:第一次鉅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鉅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鉅變則是從鴉片戰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