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葉知秋道:“『心移熱於小腸』一句話,出自隋朝的《諸病源候論》,根據中醫藏象學說理論,心與小腸相表裏,在病理情況下兩者會相互影響。古代中醫認爲小腸具有分清別濁的作用,在大腸與小腸之間有個闌門,在這裏攔清和濁,渣滓分到大腸,水液分到膀胱,然後排出體外。如果心火過旺,因爲心與小腸相表裏,就會影響到小腸,心火下移到小腸,燒灼分清別濁後所得水液,於是小便就會短赤,小便灼熱疼痛,甚至血尿等等。這就是心移熱於小腸。治療用導赤散,引導心火下行,清熱涼血,利水通淋。”
“不錯。”老教授瞧着他,又問道:“我注意到了你剛纔特意強調了『古代中醫』,的確,『心移熱於小腸』這種觀點,與現代解剖不一樣,也與現代中醫的理解不一樣,我想聽聽你用現代眼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這種說法還能否適用?”
葉知秋想不到老教授聽得如此仔細,不過,博士就是要注重知識的深度,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搞清楚來龍去脈,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好在這個問題也不算太難,而且每個問題有三分鐘的思考時間,他在草稿紙上簡單寫了幾句,理了一個簡單的回答提綱,然後回答道:“根據現代解剖知識可知,小便不是來自於小腸,所以現代中醫理論認爲,水液是經過脾臟胃腸吸收之後,上升於肺,由肺輸布全身,最後下歸於腎,由腎分泌到膀胱,而不是直接從小腸分過去的,因此,心移熱於小腸在現代解剖學上解釋不通!但是心火旺則小便赤熱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其實是心火旺盛後,人體水份蒸騰,水份減少,小便減少,排出的氨一類的東西對尿道產生了刺激,灼熱疼痛。用導赤散之所以有效,是藥物增加了水份,降低了熱量,緩解了病症。”
那老教授緩緩點頭,瞧着他,又問道:“剛纔你說了,『心移熱於小腸』這句話與現代解剖學不同,我們也都知道,小便是膀胱主管的,所以有學者建議將這句話改成『心移熱於膀胱』,你怎麼看?”
“我不贊同這種觀點,雖然這種說法從狹義上看跟現代解剖學相符合,但是,中醫學有自己獨立一整套理論體系,中醫的藏象學說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爲基礎的,是環環相扣的一種條理性很強的理論,中醫所說的人的五臟六腑,跟西醫解剖學上的五臟六腑並不相同,包括但不限於西醫解剖學上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它其實是一種系統,比如『心主神明』這句話的心,不僅包括西醫解剖的心臟,還包括思維的相關臟器,所以,中醫的心主神明的心,其實包括瞭解剖學的心臟和大腦的思維功能。人的五臟都主導一部分的思維或者情志,很顯然,都不是解剖學相應的臟器本身。回到剛纔談的主題,心移熱於小腸的小腸,我們不應該侷限於西醫解剖學上的小腸這個臟器,而是主管分清別濁的所有臟腑,當然也就包括了膀胱,這才符合傳統中醫的藏象學說的精神。既然『心移熱於小腸』這句話的小腸在藏象學說裏其實已經包括了膀胱的功能,又何必要更改爲心移熱於膀胱呢?”
老教授笑了,跟先前提問的老教授相互交換了一下眼神,都頻頻點頭,目光中都滿是讚許。
中間主持的教授微笑點頭,說道:“剛纔的幾個問題都回答得很好。看得出來,你的理論功底很不錯,下面呢,我想考考你的動手能力,讓你看看病。”
葉知秋臉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最擔心的事情終於來臨了,在整個七年時間裏,他絕大部時間都是花在背醫書上面,理論上他一點都不怵,考試、寫論文那都是手到擒來。但是說到臨牀,他就傻眼了,雖然大學裏安排有臨牀實習,不巧的是他跟隨的實習老師是個悶頭葫蘆老古董,會做不會說,或者不願意說,跟着抄方就讓他們抄,從來不解釋,問了七八個問題也難得回答一個。也不讓他們上臨牀給病人看病,所以,整個大學七年時間裏,葉知秋雖然飽讀醫書,卻還沒有親自給一個病人看過病。
老教授把袖口挽了挽,平放在桌子上,道:“我這把老骨頭年紀大了,毛病不少,你給看看我有什麼病。把凳子拿過來。先看看我的脈象。”
葉知秋拿着凳子過去,在主持老教授面前坐下,一顆心怦怦亂跳,想起醫書上說,臨診時醫生自己必須心平氣和,因爲要用自己的心跳呼吸去衡量病人的脈息。如果自己的呼吸脈息都是亂的,就難以辨別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