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看書是好事啊,不用揹着我。”左貴好生瞧了瞧兒子,“你說那什麼『汗不厭早』,還有你那什麼『半日三服』的解表湯藥的服法,都是從哪看來的?”
“《內經》和《傷寒論》啊。”
“《內經》?《傷寒論》?”左貴更是驚訝,“我們家沒有這兩部書啊,你爹我都沒看過,你從哪看的?”
唐朝以前學醫,都是師帶徒,沒有專門的醫學院,學醫一般都是從臨牀直接學起走,從病症到方劑,除了名醫大家之外,一般的醫者,很多都是經驗主義者,也就是針對什麼症狀,開什麼藥,至於爲什麼要這樣開,病因病機是什麼,理、法、方、藥只涉及後兩項,前兩個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唐朝之前,由於印刷術造紙術等的限制,不可能把醫書大規模印刷普及推廣,所以很多醫者一輩子行醫甚至都沒有讀過《傷寒論》等專著,都是從師父那裏直接學來的臨牀經驗。
這左貴還算好一點,以前讀過幾年私塾,跟着父親師父學醫,也是直接上臨牀,好在父親有幾本手抄的醫方書,臨終給了他。他又拿來教兒子,但兒子左忠卻不愛看書,連這僅有的幾本醫書都沒看。左貴自己所學也就僅限於此,沒看過《內經》和《傷寒論》
《內經》也就是《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等並稱中醫四大經典,《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儘管是經典,但主要作用在於奠定了中醫學說的理論基礎,是一部中醫理論鉅著,但由於其記載方劑只有十三個,從臨牀意義上說作用卻不大,所以一般的普通醫者對其興趣其實不高,傳抄的人比較少,當時流傳並不廣。
《傷寒論雜病論》成書於東漢,戰國時還沒有印刷術,也沒有造紙術,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遠未推廣普及,特別是印刷術還沒有實現,書的傳播仍然靠手抄,數量很小,範圍也很小,加之兩部書出現之初並沒有現在這麼大名氣,賞識的人也不多,故傳抄普及的也不多。
《傷寒雜病論》成書後竟然散失了數十年,晉朝王叔和身爲太醫令,利用職權在全國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收集到了其中關於傷寒的部分,彙編成了《傷寒論》,而雜病部分卻怎麼也找不到蹤影。一直到宋朝,才被一個翰林學士從堆積如山的被蟲子蛀得千瘡百孔的竹簡中找到了,經過一番努力,編撰成了《金匱要略》,也就是《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一本書變成了兩本書。
唐朝之前,由於沒有發明印刷術,所以優秀的醫書除了朝廷太醫等高級太醫之外,民間普通醫者是很少能見到的,直到唐朝初年,纔出現了雕版印刷術,而活字印刷,更是在宋仁宗年代纔出現的。所以,醫學書籍的推廣普及,真正開始於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