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者序
古斯塔夫·勒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譯者序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人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
——《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英雄豪傑與民衆在歷史上的作用孰輕孰重,歷來是史家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當然也是個非常不易說清楚的問題。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明白易懂的話讓人覺得平實而中肯,可以省去我們做歷史辯證法深思的不少麻煩。然而,這些歷史中的好漢(或英雄)與幫手的學術地位,卻是非常不平衡的。研究英雄的著作,或是給英雄出謀劃策的各類寶鑑,千百年來不絕如縷,而就那些幫手們而言,在“羣衆社會”到來之前,操持着改變或維持歷史方向的勢力的並不是他們,而是遍佈於這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帝王將相和各路神仙,因此鮮有人把他們作爲一個心理實體進行研究。這種情況一直繼續到民主時代的到來。曼海姆在他去世前一篇討論世俗化過程中“作爲一種生活方式的民主”的未竟稿中,曾根據中世紀晚期以來在民俗、藝術、建築等方面的變化,對決定着後來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民衆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的潛移默化,作了十分深入而生動的說明。①他對這一過程的分析,有着一個與我們這裏的討論相關的前提,即民主化使得各種偶像與建立在血統基礎上的世俗王權,已逐漸被平等人權和參與擴大的主張所消解,由此使權威合法性的來源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轉移——血統身份也罷,君權神授也罷,奉天承運也罷,此時都已不再可能。領袖要想號令天下,也惟有反求諸天下的“授權”才成,這時羣衆才真正成了前臺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