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在泛意識形態化之下,本來內涵豐富的“政改”變成單一的、打倒和肢解執政者的運動,異化成爲各方的走秀T臺和政爭工具。高喊所謂“政改”的,未必是爲了民主民生;而反對所謂“政改”的,其實也未必是頑固不化愚昧保守。
“瀚之想過沒有,該如何解決這些矛盾?”陳宦問道。
“中國的政治改革,其核心其實就是對權力的監控,對權力的分立和制衡,而這主要是一項‘技術活兒’,而不是什麼‘思想’和‘主義’。”楊朔銘說道,“對於咱們這個人口總數超過很多國家人口的超級大國來說,這種改革本身就是保持肌體活力的‘健康’之道甚至‘生存’之道。”
此時,楊朔銘的思緒,因爲陳宦的問話,又回到了他原來所在的那個時空。
在後世,歷經了十年動亂的浩劫,中國人終於迎來了改革的春風,但改革尤其是“政改”中,依然充斥着大量“泛意識形態化”的痕跡。
本來是一些政府管理方面的技術問題和能力問題,比如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的一些衝突,甚至民間圍繞具體經濟利益的一些衝突,都被人有意無意地上升到了執政者“意識形態”的層面。而事實上,類似問題在世界上哪個國家都會出現,與“意識形態”根本沒有關係!但這種政府管理的技術,恰恰卻是這個長於奪權破壞、短於建設的古老民族所極爲欠缺的!而其中某些問題,比如食品造假,比如缺乏商業誠信,比如缺乏公關道德,在中國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出現,其主要源於民族的劣根性,卻也被歸咎於執政者,這可以說是很多中國人推卸責任的好辦法,什麼問題都往“萬惡的政府”頭上一推,自己就都是無辜、正義和無責任的了!
同樣的,一些政府部門也傾向於對號入座,大包大攬,將一些針對具體人和事的批評,非要“上綱上線”到“意識形態攻防戰”的高度,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結果將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在改革博弈中產生的正常摩擦,一點不剩地全攬到了自己身上,變成各個不同利益集團與政府的摩擦。這種可悲而又無知的大包大攬行爲,將社會正常博弈產生的波動,一概解讀爲“不穩定”,進而爲了維持剛性的所謂“穩定”,便強行壓制各種摩擦,結果卻醞釀出更大的摩擦,最終導致矛盾激化!
“穩定”壓倒一切,但卻不去解決矛盾,結果弄成了矛盾最後壓倒了穩定!
“而要真正解決問題,根源上就是必須走出這個‘泛意識形態化’的桎梏。”楊朔銘說着,目光望向了遠方,“中國人在將一切外在框架異化爲投機牟利工具方面,具有超常的能力。晚清以來至現在的中國,幾乎成爲各種‘主義’的密集試驗田,而各種‘主義’進口到中國後,無一例外地都被徹底變型走樣,實現了‘中國化’的替代。這是中國特色的虛妄與虛幻,只要走出這種虛妄與虛幻,大概中國就能腳踏實地的前進,少摔跟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