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張圖上畫的,是藤本喜久雄設計的已經被否決了的日本“超戰艦”設計圖。
日本海軍在“未來作戰”的構想中,曾經設想建造一級搭載510毫米主炮的“超戰艦”,作爲對美海上決戰的主力奇襲力量。這一構想最初發端於1930年,至1933年時,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已經有“建造艦寬超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巨型戰列艦的構想。1933年10月21日,海軍軍令部參謀石川信吾中佐發表了《次期軍備對策之拙見》一文,認爲“當年‘無畏艦’誕生,令當時現存戰列艦一夜之間全部過時。如今在兵力僅爲美國七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建造威力凌駕於所有現存戰列艦之上的巨大戰艦,將令美日海軍力量對比向對日本有利的一方傾斜。蓋因巨型戰艦將超過巴拿馬運河的通過能力,美國如要建造同類戰艦以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就必須建造足夠配置給兩洋的艦艇數量,將給美國帶來無法忍耐的巨大經濟負擔。”1933年底,石川信吾便委託艦政本部設計師藤本喜久雄的心腹江崎巖吉造船中佐覈算了巨型戰艦的主要參數:排水量50000噸,航速30節以上,主炮爲9門左右的20英寸炮,防禦能力爲在2萬米到3.8萬米的距離內可以防禦現有的16英寸炮彈,此外在命中10發左右的500公斤彈頭魚雷後仍可保證安全。根據估算,這級“超戰艦”的威力將比日本海軍現有的“長門”級戰列艦、中國的“共和”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強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而在太平洋方向,鑑於中國海軍頗具威力的“共和”級戰列艦和“光榮”級戰列巡洋艦已經拆毀,建造2艘這樣的“超戰艦”,就可以抵抗現有的美國海軍“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並且能夠在單艦戰鬥力上毀滅性地壓倒對方。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軍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在第二次會議上研究了相關的資料,以及其他各國造艦競賽的參考資料。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成立於1927年,發起人爲當時的海軍次官野村吉三郎海軍中將,成員來自海軍部、海軍省軍務局、海軍艦政本部和海軍航空本部。該委員會研究之後,決定對“超戰艦”的可行性展開論證,包括該艦主炮究竟採用何種最大口徑,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和中國是否有能力建造同類軍艦,以及所需造艦預算和日常維持費用爲多少。因爲日本已經覺察美國在建造擁有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因此“超戰艦”的主炮口徑必須要凌駕於其上纔行。
由藤本喜久雄提出的“超戰艦”技術規格爲標準排水量5萬噸,滿載排水量6萬噸,長290米,寬38米,喫水9.8米。武備爲12門20英寸主炮,安裝在艦首的三座四聯裝炮塔內,仿照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排列爲金字塔形。此外還裝備16門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裝在雙聯炮塔內,8至11門127毫米高炮,高射機槍若干,可以進行俯衝轟炸的水上飛機12架,彈射器3座。舷側裝甲厚度爲16英寸,裝甲甲板厚度爲11英寸。“超戰艦”將安裝總功率爲14萬匹馬力的蒸汽輪機,航速30節左右,載油6000噸。
“超戰艦”所需的20英寸口徑艦炮大大超過了日本現在的兵工技術水平。1916年,海軍吳工廠就曾經試製了1門“三六厘”(實際口徑爲480毫米)艦炮,但是由於鍊鋼、澆鑄等技術不過關,炮身存在細小裂紋和砂眼。這門炮在倉橋島龜首射擊場進行射擊實驗時,在第九次發射中炸裂。後來日本技術人員將口徑改小,試作了一門460毫米炮,在減少裝藥的情況下勉強試射成功。1927年,吳海軍工廠在試製長身管(52.5倍徑)的410毫米艦炮時也面臨技術難關,不得不在製作出炮身粗材後草草放棄。前車之鑑在此,擔任艦炮設計的艦政本部第1部負責人不得不指出生產20英寸艦炮所面臨的技術風險。
1934年7月5日,江崎巖吉提出了修正後的“超戰艦”設計方案:排水量67000噸,裝備9門460毫米炮,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全部集中在艦首;4座155毫米三聯副炮塔,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6軸,20萬馬力,航速31節至33節,18節時續航力1萬海里。該設計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戰艦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艦爲核心,以33節到34節的高速截擊美國航空母艦作戰羣。此外,還有4軸、最高航速28節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使“超戰艦”的設計工作被迫終止,並進行重新檢討。“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巖吉的方案被否決,福田啓二大佐接任了“超戰艦”的設計,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級人物平賀讓擔任技術指導。此時,以航空本部部長山本五十六少將爲代表的“航空派”已經敏銳地看出了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巨大優勢,因此反對建造兩艘無用的巨型戰艦,但是以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爲首的死忠的“戰艦黨”,否定了“艦隊航空化”的主張,無論如何也要建造鉅艦,以作爲“帝國海軍精神的象徵”。
1934年10月,軍令部將江崎設計方案打回艦政本部,提出將航速提高至35節左右,同時增加舷側防禦。設計負責者以“技術上不可能”爲由將軍令部的意見頂了回去。軍令部遂再度對超戰艦要目加以修改,認爲新戰艦在未來的作戰使命主要是參加敵航母艦隊的追擊戰,與戰列艦隊展開水上打擊戰,因此有必要改善設計條件,將一座主炮塔移至艦尾。最後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計劃代號正式命令艦政本部開始設計工作。“超戰艦”就此納入日本海軍的艦船建造計劃。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