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樣一來,這場中國和日本航空母艦編隊之間的第一次海戰就此告終。在這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海戰中,雙方艦隊都是在對方視距之外進行交戰的。
從戰術上看,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日軍略勝一籌。雖然日軍飛機遠比華軍損失的多,日軍人員的傷亡也比華軍多一倍,但是,以沉沒25700噸的輕型航空母艦“飛衛”號與沉沒12000噸的輕型航空母艦“白鳳”號相比,華軍的損失大大超過了日軍。日軍在一開始被擊沉的驅逐艦及小型艦艇的損失,也不比華軍被擊沉的“華凱”號油船及“心宿二”號驅逐艦的損失大。不過從戰略角度來看,則是中國贏得了勝利。因爲自開戰以來,日軍在太平洋的武力擴張第一次遭到正面遏制;進攻特魯克港的登陸輸送隊,也不得不在中途返航。這次海戰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影響,如在馬里亞納海戰期間,釣魚島於8月16日失陷,這使中國人民感到沮喪;這次海戰在戰略上取勝,使這種情緒有所好轉。更爲重要的是,被擊傷的“翔鶴”號航空母艦需要修理,損傷慘重的“瑞鶴”號航空隊需要重建,因而這兩艘航空母艦均不能參加後來的海戰。
日本,福岡縣,坂村航空基地,日本陸軍航空兵防空戰鬥指揮所。
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築,鋼門緊閉,戒備森嚴,因爲日本最新式的“白光”雷達綜合系統的中樞神經就設在這裏。建築物裏面宛如一個小巧雅緻的電影放映廳,指揮官室和參謀室位於二樓,看上去有點象貴族婦女看戲的包廂。
樓下大廳便是工作室,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幕鑲嵌在正面牆上。屏幕上標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圖以及周圍各國的海岸線。在屏幕左右兩側的狀況顯示屏上,各種光點和線條正隨着數據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停地變化着,從各航空兵截擊機團的待機,直到高射炮的發射準備等等。所有狀況顯示無遺。
不爲世人所知的是,當英國和德國正在海峽兩邊開始雷達和早期的電子戰時,日本人卻在祕密發展和建立起了自己的雷達系統。
雖然日本的雷達比英國和德國的同類產品性能上要落後,但是日本國內當時並不缺乏一流的技術專家和電子工程師,這些人在1936年就研製成功性能相當可靠的空腔磁電管(10厘米波長,英國和中國在1939年研製成功,但是馬上應用於雷達和實戰當中)但是日本軍方的高級將領們卻醉心於傳統“武士道”精神,對新式技術不感興趣,傾向於紀律,盲目的勇氣,犧牲精神可以戰勝一切。另一方面,日本島國的有限的資源在高技術裝備投入上也限制了當時日本人的幹勁。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不良競爭也加劇了這一問題,他們的相互爭吵有時比盟友德國的海空軍種的競爭還要激烈。由於日本陸軍最初師法德國威廉時代的陸軍,而海軍開始就師法英國皇家艦隊,兩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舊的傳統,而不象新興起的美國和中國那樣重視新式科研技術。
日本軍方出於防空需要開始開發一種無線電探測系統,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達的雛形,這套系統是固定安裝的,只能探測在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狹窄波束內的100多公里內的飛機。這套系統被命名爲“壹型電探”,在日本本島少量部署,改進後幾年內部屬了100多部,甚至在南部朝鮮沿海和西伯利亞也有。這種系統設置是相距100多公里兩端,一端是無線電波發射器,另一端裝接收器,飛機在兩端間的無線電波束中時,接收器會有異常信號。由於連飛機距離都測不了,只能知道有飛機在這條線上,可以說相當原始,軍用價值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