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斯大林一會兒憤怒,一會兒樂觀的時候,原來準備在4月1日度過一個愉快“節日”的俄國人民也獲知了戰爭爆發的消息。在國境和受空襲地區,人們看見了漫天飛舞、瘋狂投彈掃射的中國飛機,有的則遇上了猛烈的炮火和隆隆逼近的中國坦克。鄂木斯克車站的一列蘇聯火車遭受了空襲,很多人還沒明白這飛來橫禍是怎麼回事就喪失了生命,倖存者這樣回憶:“車上一片混亂,人們哭喊着,呻吟着。我抬起頭,看到到處都是屍體,碎玻璃和鮮血。一直坐在我身旁的那些乘客,我發現他們的身體還在抽搐,可是他們的腦袋已經沒有了。”而在後方城市,更多的人通過莫洛托夫當天中午12時在電臺發表的《告蘇聯人民書》得知蘇聯遭到入侵的消息。由於過分緊張,這位曾參與十月武裝起義、以毫不妥協的堅定而著稱的蘇聯二號人物在廣播時有些結結巴巴,他試圖打動蘇聯人民、包括那些在狂轟濫炸中傾聽着的人民的心:“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將被擊潰,勝利屬於我們!”但實際上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中蘇戰爭的爆發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和反響。這一事件的發生,對英美而言倒並不突然。他們在事前已經獲得了這方面的情報。英國人對這場戰爭持歡迎的態度,因爲從此戰爭的主要壓力將由中國人來承受,這無疑是給日暮途窮的大英帝國送來了救命稻草。對英國人來說,戰爭最好的結局,自然是中蘇雙方兩敗俱傷。按當時英國軍事專家們的意見,俄國這塊“岩石”將被華軍這把“鋒利的巨斧”劈開,但不會很容易。美國人的看法和英國人大致相同,按美國陸軍部估計,中國擊敗蘇聯最少需要一年,但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年。
在發動這場戰爭的中國,情況要平靜的多。楊朔銘在中午睡了一個好覺,他的幕僚們大都去游泳了。向蘇聯人宣戰的任務則由外交部來執行。
1944年4月1日下午,午睡醒來後的楊朔銘接到了令他滿意的戰報,但爲了等候更確切的消息,直到第二天中午12點,他才踏上了駛往設在蒙古首府庫倫的指揮部“鷹巢”的火車。火車從下午開到晚上,在茫茫夜色中,不知出於什麼情緒的影響,楊朔銘什麼話也不說,只是望着車窗外的景色。幾乎與此同時,蘇聯總軍事委員會的第三號令也已經發到了西部紅軍各方面軍的司令部。如前文所述,這道根據“敵軍在國境線大部分地段的進攻已被擊退,並蒙受損失”的錯誤情報發出的命令充滿了樂觀情緒,竟然要求各方面軍“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進攻敵軍並將其殲滅在邊境地區”。但是各部隊實際上不僅沒有打退華軍猛烈的攻勢,反而已經陷入極大的混亂並損失慘重。即使不考慮這些因素,要求裝備有大量技術兵器的龐大機械化兵團在沒有彈藥、沒有油料、沒有敵情資料,有的只是一堆需要修理的坦克的情況下,用一個晚上做好進攻準備,並且從遠近不同的地點開到進攻出發地域,然後在完全不進行偵察的條件下發動進攻,這樣的命令只有軍事外行才能做得出來。但斯大林的命令是不可違抗的:“反突擊必須進行!”正如當時擔任西南方面軍作戰部長的巴格拉米揚上校所承認的那樣:“總部文件在判斷上的樂觀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們發去的充滿豪情的文件引起的”。既然如此,前線部隊也只好將那無奈的“豪情”進行到底。
按第3號命令的具體規定,紅軍在東部國境地區的3個方面軍(東北,東方,東南方面軍)都應派出強大的機械化部隊迎頭痛擊正在大舉進犯的中國軍隊。其中東北、東方方面軍所領受的任務是“採用集中突擊的辦法包圍並殲滅敵方進攻集團(即指在兩個方面軍接合部進攻的華軍第3裝甲集羣),至3日黃昏時佔領那一地區”。但東北方面軍司令員庫茲涅佐夫上將不知何故,卻並不重視正在推進的華軍第3裝甲集羣。或許,他認爲那因該由巴甫洛夫大將指揮下的東方方面軍去對付。
在庫茲涅佐夫自己的計劃中,真正需要認真對待的是正向他的方面軍防禦地帶中央進攻的華軍(即北方集團軍羣所屬第4裝甲集羣及掩護其兩翼的第18、16集團軍)。爲了打退這股敵人,庫茲涅佐夫決心調動下屬的2個機械化軍:機械化第3、12軍。前者編有坦克第2、5師,摩化第84師,在戰爭爆發時擁有坦克692輛,其中“KV”坦克52輛,“T-34”坦克3輛。後者編有坦克第23、28師,摩化202師,當時有坦克691輛,包括“T-34”坦克54輛。按照東北方面軍的反擊計劃,機械化第12軍應該在第8集團軍步兵第10軍配合下進攻華軍左翼,而機械化第3軍則應向華軍右翼進攻。整個反擊將由第8集團軍司令員索賓尼科夫少將統一指揮,命令在當天上午9時30分發出。東北方面軍的計劃在理論上是無可挑剔的,但實際情況卻偏偏不買理論的帳。首先,作戰中的蘇軍,無論是上級司令部與下屬部隊、還是各友鄰部隊之間都無法建立起有效的聯繫,對當面的敵情也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的反擊無異於盲人跑瞎馬。而在具體的措施上,蘇軍又完全沒有按照集中兵力的原則來行事。參戰的2個機械化軍,機械化第12軍的下屬的2個坦克師中的坦克23師被交給步兵第10軍指揮,未能配合該軍坦克第28師的行動,這一奇怪部署的原因連蘇聯人自己在戰後都說不清楚;而機械化第3軍也只出動了一個坦克第2師,另一個師即坦克第5師則與華軍第3裝甲集羣的部隊發生了戰鬥,未能參加軍主力的反擊。這樣,蘇軍用於對第4裝甲集羣反擊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雖然有3個坦克師,但由於彼此並無戰術協同甚至起碼的聯繫,因而根本形不成突擊力量。而且由於準備時間過於倉促(不到一夜),各部隊都未能領到足夠的彈藥和油料,同時由於缺乏運輸車輛,在即將進行的戰鬥中4裝甲集羣反擊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雖然有3個坦克師,但由於彼此並無戰術協同甚至起碼的聯繫,因而根本形不成突擊力量。而且由於準備時間過於倉促(不到一夜),各部隊都未能領到足夠的彈藥和油料,同時由於缺乏運輸車輛,在即將進行的戰鬥中,他們也很難指望得到補充。後來中方的戰場報告也證實,被擊毀和遺棄的蘇聯坦克中往往沒有幾發炮彈。這不僅是東北方面軍,也是整個西部地區蘇軍機械化部隊所共同面臨的巨大困難。坦克部隊應有的巨大威力因此難以發揮。4月3日晨,紅軍的坦克開始向戰場進發。他們的行動被華軍的偵察機發現。這一情報很快就轉到了華軍第4裝甲集羣司令官蕭逸陸軍上將那裏。此時,蕭逸手下的2個摩托化軍中,右路薛鎮遠上將的摩托化第56軍由於遭受的抵抗較小,因而領先於左路王超勇上將的摩托化第41軍,此刻正向安瓦河衝去,而被發現的紅軍坦克正是向該軍側後逼近。蕭逸最初打算讓薛鎮遠掉過頭來喫掉這股蘇軍,但考慮到儘快抵達安瓦河關係到華軍能否殲滅裏海蘇軍的大局,因此,蕭逸打消了原來的想法,決心讓薛鎮遠繼續前進,而由王超勇的摩托化第41軍消滅這股蘇軍坦克部隊。這場戰鬥是華軍摩托化第41軍和同時得到騎兵、炮兵掩護的3個蘇軍坦克師之間展開的力量對比懸殊的惡戰。蘇軍的確投入了3個坦克師,但在戰鬥過程中,這3個師卻未能採取一致行動:在4月4日戰鬥開始時,機械化第12軍的坦克第23師在戰鬥中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該軍的另一個師——坦克第28師由於沒有燃料,以致其主力在當日壓根沒有出動,只有該師所屬的坦克第55團的40輛坦克與華軍發生了小規模戰鬥,這支部隊將華軍擊退了5公里,並宣稱摧毀了14輛中國坦克和20門火炮。但由於沒有友鄰部隊的配合,蘇軍未能取得更大進展。間展開的力量對比懸殊的惡戰。蘇軍的確投入了3個坦克師,但在戰鬥過程中,這3個師卻未能採取一致行動:在4月4日戰鬥開始時,機械化第12軍的坦克第23師在戰鬥中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該軍的另一個師——坦克第28師由於沒有燃料,以致其主力在當日壓根沒有出動,只有該師所屬的坦克第55團的40輛坦克與華軍發生了小規模戰鬥,這支部隊將華軍擊退了5公里,並宣稱摧毀了14輛中國坦克和20門火炮。但由於沒有友鄰部隊的配合,蘇軍未能取得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