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國陸軍軍械部在北京南郊有一個靶場。1932年,謝潯在這裏建立了一個新的、規模不大的火箭試驗站。以馮天明爲首的設計研究小組,開始進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試驗。火箭從設計、研製、試驗到最後用於實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1933年到1941年的8年期間,馮天明及其同伴們研製和試驗了許多小型火箭,其中有:H-1、H-2、H-3和H-5。
1935年底,馮天明和著名的飛機設計師王著教授合作,爲中國陸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研製了火箭發動機,還爲中國空軍的重型轟炸機研製了可投棄的輔助起飛裝置。
中國的第一代試驗火箭H-1重180公斤,直徑0.3米,長1.4米,發動機推力只有400公斤,是用酒精和液態氧作推進劑的。箭頭重50公斤。由於頭部過重、推力不夠、設計不合理,發射失敗了。但研究人員並沒有灰心。火箭研製小組經過分析,找到了第一次失敗的原因。重點將火箭旋轉部分作了改進,研製成H-2火箭。1934年新年年初,在海軍的配合下,他們將兩枚H-2火箭帶到東海的雷公島進行試驗。火箭升空達3公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此期間,馮天明還以“對液體燃料問題理論和試驗的貢獻”的高質量的論文,贏得了享有盛名的北京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經過幾年的科研磨練,他已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脫穎而出,被公認爲是中國優秀的年輕火箭專家。
成功的美酒刺激着奮進的中國科學家們。於是,他們又着手設計第2代H-3試驗火箭。這種新火箭重850公斤,直徑0.80米,長7.5米,推力增大到1700公斤。在其他方面,也對火箭做了一定的改進。初步試驗,也獲得了成功。
但是,謝潯對H-3試驗火箭還是很不滿意的。因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指揮過協約國提供的一種200毫米口徑的加農炮,射程也達到了130公里。當時,炮彈太輕,只有11公斤炸藥,爆炸威力有限。他們把最初的目標定在要使火箭彈頭的重量和射程超過原來的加農炮。這種火箭用H-4爲代號。當工作取得相當進展時,引起軍界領導人的關注就成爲極爲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在楊朔銘的支持下,中國火箭研究的規模更大了。楊朔銘爲了達到在中國未來面對的戰爭中使用火箭的目的,曾嚴令加緊研究火箭的技術。爲進行這項工作撥出了大量的經費,並將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調去專門參與這項重要工作。
這樣一來,中國的火箭發展有了較充裕的研究費用,又集中了更多的科學精英加強這個領域,組織機構相應地得以擴充和增建,特別加強了火箭試驗這個薄弱環節。1934年中國開始組建火箭技術實驗所,以及數個試驗廠和國營工廠。
1936年中國軍方在軍械部下面設立了一個專門發展火箭武器的小組。4月,中國軍方的首腦們來到火箭試驗站視察工作,瞭解火箭試驗工作的進展,並參觀了1700公斤推力發動機的試車。這裏緊張而有序的研製氣氛,給參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對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示滿意,批准了研製小組關於研製H-4火箭的方案,並採取了兩項頗有遠見的重大有效支持措施,使研究條件更加完備和理想。這兩項措施是:一,從國防開支中撥出2000萬銀元的重金作爲H-4火箭的研製經費;二,考慮到火箭研製基地的未來發展,需要選擇一個遠離大城市、保密性強的荒僻地區。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和論證,最後選擇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