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是年6月,中國陸、空軍的首腦們一起來到拜科努爾實地勘察、選址。最後雙方達成共同使用該地區的協議:陸軍在東部地帶建造“中國陸軍事試驗站”(後又改名爲“陸軍遠程炮兵工廠”),北部的開闊地區由空軍建築機場和試驗新武器的靶場。拜科努爾很快成了世界上最宏偉、最具氣魄的“國家火箭技術科學試驗中心”,成了研究反作用運動領域內所有研究和試驗工作的主要基地。最重要的是,它彙集了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火箭專家、科學管理人才和先進而完備的設施。年僅24歲的馮天明被任命爲火箭研究所的首任所長。
1937年,因研究成績突出,馮天明又被提升爲拜科努爾火箭基地的技術主任。他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
楊朔銘在火箭武器研製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支持,使中國的火箭事業事半功倍。他還積極支持噴氣式飛機的研製和使用,結果使中國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未雨綢繆的措施對現在戰爭進程的影響頗大。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終於建成了佈局有序、設備先進、力量雄厚的大型火箭基地。由於開始投入巨大,中國政府的一些高級官員對中國發展火箭頗有微詞。後來,當看到火箭是強有力的戰爭手段時,火箭研製又簡直成了中國政府的寵兒。
中國政府在拜科努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到戰爭開始時,在這裏工作的有4450人,其中包括9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由於謝潯在基地建設中表現出的組織、指揮才幹,他被提升爲拜科努爾火箭基地的總管,晉升爲中將司令。
中國的火箭研製工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37年秋,在北海灣進行的H-3火箭的發射試驗,3次發射都以失敗告終。這對整個試驗基地,是一次不小的打擊,專家檢驗結果:發動機工作正常,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控制系統設計出了問題。經過大量模擬試驗,發現了H-3火箭的控制系統的迴路響應太慢,控制力矩大小,以及導線接點處的強度太弱等一系列需要改進的地方。針對上述問題,又重新設計了控制系統,並擴大燃燒艙的面積。這樣,新型號的H-5火箭出現了。
1939年3月,H-5火箭發射成功。火箭升高到12公里。設計者還別出心裁的爲火箭設計了一大一小兩個降落傘,發射後落到沙海中,竟然可以再次或多次使用,這使得研製時間縮短了,研製經費也可節省下來。這是一種絕妙的創新,中國科學家由此發明了回收技術。
H-4火箭在1938年就已設計出來。研製工作是藉助於H-5的研製試驗。H-4即現在的“天狼星”T-2火箭。
“天狼星”T-2火箭是由中國前大總統吳佩孚命名的,取自中國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江城子·密州出獵》裏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詩句。
T-2是一種威力更大的彈道式火箭。火箭全長16米,直徑1.75米,有四片尾翼。起飛重量16噸,發動機推力32噸,能把1.5噸重的彈頭送到400公里遠,發動機熄火時速度達到每秒2.2公里。這種大型先進武器在當時堪稱爲“舉世無雙”。
1940年6月30日,中國T-2火箭進行試射,取得了部分成功。經過多次努力改進。同年10月3日,第3次試射,火箭按照要求爬高到80公里處,飛行到離艾蘭河東北180公里的哈尼湖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