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國士兵們還發現在巖洞裏擺着300多隻形狀古怪的單座小快艇,快艇前部有一個形似魚雷的裝炸藥的錐體。他們看着這些“自殺快艇”,心裏都在沉思着:象這樣的快艇在沖繩島上會有多少?這些快艇將在什麼時機用來攻擊中國艦隊呢?
在沖繩島登陸是一場異乎尋常的戰鬥,登島戰的時間定在4月1日。從3月21日起,沖繩島就遭到連續不斷的炮擊。轟炸沖繩島的中國空軍部隊還有:傅仁軒特遣艦隊的飛機,從臺灣島起飛的中國空軍第20航空軍的“快刀”轟炸機羣;從呂宋島起飛的空軍第5航空軍的“快刀”機羣;從中國奉天空軍基地起飛的空軍第14航空軍的“快刀”機羣。沖繩島上一切能看得見的地方,甚至連墳地都遭到了轟炸。這支進剿兵力比當時投入太平洋作戰的所有兵力還要強大一倍。地面部隊包括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兵團,由巴天雷中將指揮。一俟遠征軍登上衝繩島,巴天雷中將就將擔任島上部隊的最高指揮。但整個戰鬥仍在傅仁軒海軍中將(戰前剛剛晉升)的戰略指揮下進行。在發起進攻那天,1800艘軍艦集結在沖繩島海域。指揮部選定沖繩島的西南面海濱爲登陸區。如果想綜觀這場戰役,沒有聰明才智是難以想象發起進攻那天早晨的場面的。除了高級將領以外,親身參加這場戰鬥的任何人都無法看到這場戰鬥的全局。然而,對於這些高級將領來說,這場戰役在某種程度上總不免有些抽象。最直接、最具體地看到這場戰役的還得算中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中國陸軍步兵,因爲是他們乘上登陸艦艇,從運輸艦上直接衝向海濱的。他們只需回頭望一眼,就可以看到這支一眼望不到邊的龐大艦隊從四面八方向沖繩島聚攏過來。在北面和南面,戰列艦猶如海上要塞,大口徑排炮象時鐘一樣有節奏地迎空飛射。一發發炮彈射出炮膛,放出熾烈的火光,掩映着波濤洶湧的海面。頭上,飛機發出的巨大的轟鳴聲響徹微紅色的天空。銀光閃閃的機羣以堅挺的隊形向前移動,開向海岸的登陸艦艇在波濤中起伏,顯得柔曲多變,從當時在飛機上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出這個彎彎曲曲的陣勢。不過,第一突擊梯隊的登陸艦隊卻幾乎同時靠岸。登岸的中國士兵們乍一看,沖繩島的海岸好象是煙霧迷漾的灰暗的懸崖峭壁。定睛之後,他們纔看得清楚了,原來已經來到最近的海灘前面,再往前就是一堵3米高的圍牆,牆上滿是炸彈和炮彈炸開的缺口。爬牆的梯子已事先準備好了。水陸兩棲牽引車出水後一直開到牆腳下。士兵們從車上跳下來,掩護登陸艇上的士兵帶着梯子登陸。炮彈依然在離海岸20幾米的地方爆炸,沖繩島在人們腳下顫抖。士兵們有的蹬着梯子,有的攀着牆上的缺口,向牆上爬。他們一個接一個,不慌不忙地向上爬,動作悄然無聲,但心裏總不免有些害怕。中國士兵本想在一陣轟擊之後便可以全殲日本人,從而順利登陸,但現在已不是那個時代了。沖繩島上肯定還有日本人存在,問題只是他們什麼時候開火。大批火炮和坦克陸續開上海灘,士兵們翻過牆之後,正在緩緩地向前推進,前面展現出一片臺地,是野戰炮和自動武器的理想陣地。表面上看,這是一片荒蕪的空地。走在前面的士兵提心吊膽,生怕遭到突如其來的射擊和踩上地雷。然而,只有華軍的炸彈和炮彈震撼着大地,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前面的士兵奉命停了下來,等坦克和大炮從搭在牆缺口上的跳板越過圍牆之後,又繼續前進了。四周的景物都被炸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片焦土,這裏的風光地貌已經蕩然無存,如果是初來乍到,那就根本說不出自己是到了哪個天涯海角。這個無名王國完全變成了一個戰爭王國。登陸部隊的們腳下顫抖。士兵們有的蹬着梯子,有的攀着牆上的缺口,向牆上爬。他們一個接一個,不慌不忙地向上爬,動作悄然無聲,但心裏總不免有些害怕。中國士兵本想在一陣轟擊之後便可以全殲日本人,從而順利登陸,但現在已不是那個時代了。沖繩島上肯定還有日本人存在,問題只是他們什麼時候開火。大批火炮和坦克陸續開上海灘,士兵們翻過牆之後,正在緩緩地向前推進,前面展現出一片臺地,是野戰炮和自動武器的理想陣地。表面上看,這是一片荒蕪的空地。走在前面的士兵提心吊膽,生怕遭到突如其來的射擊和踩上地雷。然而,只有華軍的炸彈和炮彈震撼着大地,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前面的士兵奉命停了下來,等坦克和大炮從搭在牆缺口上的跳板越過圍牆之後,又繼續前進了。四周的景物都被炸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片焦土,這裏的風光地貌已經蕩然無存,如果是初來乍到,那就根本說不出自己是到了哪個天涯海角。這個無名王國完全變成了一個戰爭王國。登陸部隊的士兵們在這片土地上,還能看見一塊塊用混凝土鋪的炮兵陣地,有的還完好無損。但所有這些陣地上都已空空如也。大家都認爲:“可能會跟佐渡島上的情況一樣,當第一批軍需物資運到海灘時,日本人就會露面了。”這天上午11時,日本人還沒有出現。第一突擊梯隊只用3個小時就到達了原定要在第3天才到達的目標。發起進攻的當天晚上,華軍在沖繩島上沒有碰上一個日本人。遠征軍的全部損失只有兩個人,一個死於事故,另一個死於疾病。人還沒有出現。第一突擊梯隊只用3個小時就到達了原定要在第3天才到達的目標。發起進攻的當天晚上,華軍在沖繩島上沒有碰上一個日本人。遠征軍的全部損失只有兩個人,一個死於事故,另一個死於疾病。
唯一露面的日本人就是日本飛行員。白天,分散在沖繩島前的艦艇遭到幾次日本飛機的攻擊。大約有20幾架飛機,沒有一架攻擊成功,幾次攻擊都沒奏效,而且沒有一架是自殺飛機。各艦都沒受到什麼大的損失,很多軍艦還沒見到日本飛機接近,空襲就結束了。日本在空中的反擊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種垂死掙扎的大規模襲擊。
海軍陸戰隊兩棲部隊第3軍在預選區域北部登陸,陸軍第24軍在南部登陸。一俟在島上編成戰鬥部隊之後,海軍陸戰隊立即北上,陸軍直向南插。發起進攻的第二天,兩支部隊都未遇到日本人。部隊依令前進,行動謹慎,步調一致,但士兵們的心裏卻忐忑不安。當一支部隊在一塊陣地上向前推進,而又沒遇到料想中的劇烈抵抗時,每個戰士的心裏總不免有些惶惑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動物也要躊躇,嗅來嗅去,生怕遇上陷阱。在發起進攻的第三天,即4月3日,當海軍陸戰隊士兵在永丹機場東面發現幾個日本人佔領的陣地時,他們心裏反倒感到一種慰藉,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這些陣地與佐渡島上的那種地堡相似。地堡裏的日本守軍同佐渡島上的一樣頑固野蠻,不過人數不多。華軍用已經試驗的方法輕而易舉地就把地堡裏的守敵全殲了。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們先是因爲沒遇到日本人而驚奇,現在又奇怪只有幾個陣地防守一個機場。日軍的反應始終難以理解。華軍佔領了這個機場,機械隊進行了清理和修復;經過修整和裝備之後,翌日晚上機場就開始供中國飛機使用了。又過了一天,即4月4日晚上,除了這次小戰鬥之外,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還是沒有同任何日本人遭遇。日本飛機的襲擊同第一天一樣,仍然是不痛不癢,效果不大。在空中支援登陸部隊的飛機有一部分降落在島上,大炮和坦克也大批登島了。最初幾天,部隊完全根據軍需物資登陸的情況向前推進。戰鬥的進展比原作戰計劃提前了好幾天。
4月5日,繼續南插的陸軍部隊終於同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遭遇了。
日軍完全放棄了沖繩島的北部。從預備轟炸的第一天起,即從緊迫的進攻已成定局之時起,日軍指揮部就作出了這個決定,放棄了島的北部。日軍把駐軍部隊97%的兵力,包括炮兵都集中在南部。當地的老百姓,凡是年齡在14歲至60歲之間的男人都被帶到一個作爲最後防線的地堡裏,拿起了武器。當時日軍的計劃是:築成四面防守的營壘,拖住華軍,使之在幾周內無大進展,在此期間,同時派出大批自殺飛機摧毀華軍艦艇,因爲這些艦艇對於華軍登陸部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4月6日,日軍自殺飛機發起首次攻擊。前幾天,天空中亂雲飛渡。而這天拂曉,烏雲已經佈滿了天空,北風勁吹,風速達每秒8到10米,海浪從西北面滾滾襲來。13時許,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了第一批密密麻麻的“鬼魂”。各航空母艦立即清理飛行甲板,戰鬥機起飛了。
上千架日本飛機從琉球羣島北部的幾個機場和九州的機場起飛。其中大部分是“神風特攻隊”的飛機。混編在這些敢死隊飛行員中間的還有一部分是駕駛着雙引擎快速轟炸機和新型“震電”式戰鬥機的久經沙場的飛行員,從原則上講,他們是要活着回去的。自殺飛機都是“烈風”戰鬥機、1937年型的俯衝轟炸機、過時的魚雷飛機和水上飛機。對於這些老式飛機的多數飛行員來說,開赴沖繩島不僅是他們的最後一次使命,而且也是他們的第一次使命。經過幾周的訓練之後,他們就穿上禮服,佩戴上特別榮譽徽章起飛了,活象一羣被牧羊犬圈在一起的綿羊。他們獻身的慘狀令人目不忍睹。那天,有一大批中國飛行員都獲得了英雄稱號。關於日本飛機4月6日的損失情況,中國各種材料統計的數字不盡相同。最高的數字是763架,最低的數字是502架。這裏可以折衷一下,取其中間數,或取其接近最低的數字。相反,華軍只損失了兩架飛機。“玉樹”號航空母艦的一支4架飛機的飛行小隊,協同作戰,共擊落50架“神風攻擊機”,而它們自己卻一彈未中。日本的敢死隊飛行員只盯着他們要撞擊的目標,無法作機動飛行,一概不向攻擊他們的飛機射擊,甚至也不想射擊。護航的“震電”式戰鬥機竭力保護這些不堪一擊的冒險家們。不過,日本的這種護航戰鬥機的數目太少了。然而,如果只把華軍被擊落飛機的數目同日軍損失作對比,這隻能是一個極不準確的戰報。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是駕機前來同中國軍艦相撞的,而且其中一部分飛行員可以說是乾得很漂亮的。遭難最大的軍艦是驅逐艦,其原因是:華軍事先預料到有自殺飛機攻擊,並想在離艦隊集結處儘可能遠一點的地方截擊自殺飛機,因而在沖繩島西北面部署了一隊驅逐艦,作爲雷達哨艦,擺成半圓形的陣勢。這些哨艦一發出警報,中國飛機召之即來。4月6日那天的日本自殺飛機幾乎有一半是被這樣部署的截擊部隊擊落的。也有相當一部分“神風攻擊機”逃過截擊之後撲向它們遇到的第一批中國軍艦,也就是這些驅逐艦。還有一部分“神風攻擊機”深入到更遠的地方,撞在更大的中國軍艦上。一批中國軍艦,也就是這些驅逐艦。還有一部分“神風攻擊機”深入到更遠的地方,撞在更大的中國軍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