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日本內閣通過對中國宣戰的決議之後,中國駐日本公使陸宗輿將日本強逼中國的“二十一條”主要內容和兩國交涉詳情貼在了使館門前,然後舉槍自擊胸膛自盡,幸爲使館工作人員所阻攔,槍擊未中要害,子彈僅從心臟旁邊穿過,但陸宗輿本人卻也深受重傷,目前正在醫院搶救,並未脫離危險。
這位在“五四”時期被萬人唾罵的“賣國賊”,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日本強盜野蠻侵略行徑的最大憤怒和抗議。
“這算是情急之下的‘苦肉計’了,只是對他本人來說,代價有點兒大。這位陸公使素有親日之名,這一回罵他的人可以閉嘴了。”署理北洋第五師師長的傅孝安點頭說道,“不過這樣也好,日本人這一回在外交上也是更加難堪了。”
在陸宗輿自殺未遂的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國的報刊媒體紛紛對日本野蠻侵略中國的行徑進了抨擊和譴責,並對中國的遭遇表示同情,日本在外交上一時間變得非常被動,但儘管如此,日本人卻並沒有收手的意思。
“他們這些外交官,可以說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接下來,就得看咱們這些軍人的了。”楊朔銘看着傅孝安說道,“我這一次本來沒打算帶你們傅家的民團來,但和潤兄非要堅持讓他們陪着我來,我就把他們交給你吧。聽和潤兄說,你以前就曾經帶着二百多族人北上?”
“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傅孝安搖了搖頭,似乎很是難過。
楊朔銘有些奇怪地看着這位略顯憂鬱的北洋軍官,沒有再問。
在和江西的大族石橋傅家結爲合作伙伴之後,楊朔銘瞭解到傅家的族長傅孝文有一個弟弟傅孝安一直在北方擔任軍職,便要傅家幫他聯繫,爲自己以後的發展提供幫助(這一次北上抗敵,楊朔銘也得到了傅家的全力支持)。在取得聯繫之後,傅孝安便成了楊朔銘在北京的聯絡人,這一次楊朔銘來到他並不熟悉的北京,多虧了有傅孝安在,他才得以迅速和北京軍界的大員們搭上了線。
但對於楊朔銘來說,這位傅孝安其實也是個頗有些神祕色彩的人物。
傅孝安12歲投考北洋陸軍學堂,1900年初到德國柏林陸軍大學留學,主修步兵科,1902年在學業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便提前回國,在老家拉走了200多名青年人,他帶走的這些年輕子弟全都是在家塾裏肄業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旁支的親族,而他帶着他們北上要做什麼,卻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