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恭王匆匆看完,心裏也象慈禧太后一樣,鬆了一口氣,當時便有了打算,這個奏摺的處理,應該交付閣議,也就是訴諸公意。
“吳可讀死得冤枉!”慈禧太后在恭王沉吟措詞時,這樣表明:“當初迎皇帝入宮,我們姊妹倆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是什麼?很顯然地,是說繼嗣、繼統爲一事。恭王不知道慈禧太后是真的有這樣的意思,還是有意作違心之論?但不論如何,這是個絕好的機會,也可以說是一個極好的“把柄”,必得把它抓住。
於是他接口說道:“請兩位皇太后的旨,是否可以宣明‘這個意思’,將吳可讀的原奏,發交閣議?”
“可以!”慈禧太后毫不猶豫地答了這一句,轉臉又向慈安太后徵詢:“我想,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慈安太后只怕傷觸醇王,但她實在拿不出什麼好主意,只好點點頭,表示同意。
於是恭王以軍機承旨的方式,親自擬了一道上諭,奉兩宮太后核可,交內閣明發:
“吏部奏:主事吳可讀服毒自盡,遺有密摺,代爲呈遞。折內所稱,請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之歸等語。前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爲嗣”。此次吳可讀所奏,前降旨時,即是此意。着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
邸抄一發,關心國事的,無不對“即是此意”四個字,大感興趣。尤其是“清流”君子,覺得這四個字包涵着極深的意義在內,頗有闡發的必要。所以寶廷、黃體芳、張之洞等人,紛紛捉筆構思,各逞才華,要做一篇“定國是”的大文章。
當然,大多數的人只是口頭議論,對於“即是此意”這句話,見仁見智,各有解釋。有的說:母子到底是母子,慈禧太后當然希望將來的皇位,歸她承繼的孫子,所謂“妥議具奏”,就是要議出個確立不移的辦法出來。而有些人則認爲慈禧太后誠意可疑,“即是此意”四字,含混不清,將來不知道會出什麼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