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來雲南極西,有個內地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地名,叫做片馬,爲由緬甸入藏的要地,英國虎視眈眈,想奪片馬的野心,日顯一日。果然以兵戎相見,自然要調一員名將去鎮守,奕劻想借這個名義,將岑春煊調爲雲貴總督。
這就牽涉到原任的丁振鐸。倘能對調,自無話說,只是丁振鐸的資望不夠,而奕劻亦不願將兩廣總督這個好缺,便宜了丁振鐸,所以又要牽涉到第三者。
這第三者便是端方。他從上年十二月奉旨調爲閩浙總督,旋即出洋考察,從未履任。丁振鐸以雲貴調閩浙,缺分相當,是適當的安排,端方由閩浙調兩廣,亦無不可,但他意猶未足。因而便又牽涉到第四者,袁世凱的親家周馥。
原來端方誌在兩江,希望袁世凱能同意,將周馥由江督轉爲粵督。他的理由是,李鴻章入京議和前,原爲兩廣總督,北洋舊人在廣東的很多,周馥都能籠罩得住。
袁世凱自是欣然同意:“陶齋,兩江是你舊遊之地,此去人地相宜,政通人和,再好沒有!不過,”他說:“這個位要分兩次來搬,纔不落痕跡。”
袁世凱的辦法是,周馥跟端方上下家對調,第二次搬位時,端方不動,其餘三家轉個圈,岑春煊去雲貴,丁振鐸去閩浙,周馥去兩廣。
※※※
由載灃主持的會議,只召集了兩次,便已定局,奏準兩宮,即時頒發上諭。照例用“欽奉懿旨”開頭,鋪敘慈禧太后深體民心的功德。第一段是由祖宗的規制,談到立憲乃是自強之道,說是“我朝自開國以來,列聖相承,謨烈昭垂,無不因時損益,著爲憲典。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危,受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平治之望,是以簡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現載澤等回國陳奏,深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採衆長,明定政體,以及籌備財政,經劃政敵,無不公之於黎庶。又在各國相師,變通盡利,政通民和,有由來矣!”
第二段入於正題,決定立憲,而以改官制入手。“時處今日,唯有及時詳析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無各項法律,詳慎釐訂,而又廣興教育,清厘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着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着各省將軍督撫,曉諭士庶人等,發憤爲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羣進化之理,勿以私見害公益,勿以小岔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預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
只隔得一天,派定“更定官制”的“編纂”人員,以鎮國公載澤爲首,以次是東閣大學士世續,體仁閣大學士那桐,協辦大臣榮慶,商務尚書載振,吏部尚書奎俊,戶部尚書鐵良、張百熙,禮部尚書戴鴻慈,刑部尚書戴寶華,巡警部尚書徐世昌,工部尚書陸潤庠,左都御史壽耆。部院堂官中獨缺兵部,卻補上一個北洋大臣袁世凱,意思便是當他兵部尚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