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霞漫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一切,在源啓變革之初,劉玉和崔力都是沒想到的,他們最初只是認爲很多田地離開城鎮太遠,農人勞作要虛耗太多時間和腳力。
而在村落裏建立工坊,是因爲他們認爲只有糧食產出,不參與貿易,村人餓不死,但永遠無法富裕。所以,他們爲每個村子規劃工坊,只是想讓他們能夠有多一點的鐵錢收入,也可以利用農閒的時候,好好利用一下閒散的勞動力。
最有意思的是,這羣從城鎮裏生活過的人們再次走入荒野,居然採用了城鎮裏面的勞動方式。
就算是農業,他們也開始進行分工,有人專門製造天然肥,有人負責專門除草,有人負責灌溉,有人負責魚塘,有人負責修砌,有人負責運輸。
除了大耕種和大收穫的時候,全民上陣,其餘的時候各自分工勞作,在執鞭者的管理下,井井有條。
而且,這些村落位於荒野,軍訓也一日不廢,因爲不奴族戰爭他們要參與,野獸也時常觸摸於附近,這讓他們對於武備更加認同和重視。
最後就是白馬少年,每年畢業的學子,要選擇一個村落或者軍隊去服務三年,之後纔會分配工作。
這羣孩子畢業的時候,軍隊和村長,要送白馬去學校。用一匹白馬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把這些學子請進軍營和村落。而這些少年,要教他們寫字,幫他們寫信,給他們解讀政策,也和執鞭者一起商討賞罰,他們一起勞作,一起戰鬥,一起生活。
這羣白馬少年,後來都是農業,工業,軍隊和文人之中的“大匠”,他們年輕時都是從田間,從工坊,從村落,從軍隊的最底層走出來,他們的根和不奴族的百姓緊緊相連。
袁華說:“若是五穀你都分不清,若是你連牛馬都不知道餵養,若是你都沒有和軍人一起巡邏過,你憑什麼管理別人?就憑你會寫字?去你媽的,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