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位於紐約帕克大道上的西格萊姆大樓,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的代表作。
“裝飾藝術”運動是一場承上啓下的運動,它既對“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自然裝飾、中世紀復古表示反對,也對單調的工業化風格加以批評。因此,雖然在強調裝飾上與前兩個運動有相似之處,但是從承認工業化的角度來看,已很難說是它們的延續了。然而,又由於強調裝飾化,因此與同期開始在德國發動的現代主義也有很大的區別。它是“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之間的一個銜接,雙方的特徵都兼而有之,但卻不是簡單的重複或再現。
在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裝飾藝術”運動與之前和之後的設計運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一方面,對於過往的設計運動中片面強調中世紀的、古典主義的、哥特式的傳統美,強調自然風格的、有機形式的裝飾因素,強調手工藝的美,否定機械化時代特徵這些方面,“裝飾藝術”運動是持否定態度的;“裝飾藝術”運動主張簡單幾何形式的美、機械化的美,爲工業化生產的產品而設計,因此具有更加積極的時代意義。
另一方面,“裝飾藝術”運動雖然與現代主義運動幾乎是同時開展的,然而,其產生動機和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卻大相徑庭。現代主義運動有明確的思想訴求,強調設計爲大衆服務,特別是爲低收入的無產階級服務,是“左”傾的、理想主義的,帶有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而“裝飾藝術”運動,秉承了以法國爲中心的歐美國家長期以來的傳統立場:爲富裕的上層階級服務。因此儘管“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成果中也不乏大衆化的流行產品,比如批量化生產的鋼管傢俱、汽車等,但其本質仍然是爲權貴、爲上層社會而設計,其對象是資產階級,兩者在思想意識上的分野,是涇渭分明的。
然而,“裝飾藝術”與現代主義之間又並不完全是矛盾的關係,在形式特徵上,它們之間也有着密切而複雜的關聯。雖然,“裝飾藝術”運動非常強調裝飾效果,但裝飾卻正是現代主義者反對的主要設計內容之一,他們認爲“裝飾即是罪惡”。然而,無論是在材料的運用上,還是設計主題的選擇上,設計作品的造型特點上,以及設計作品的加工方式上,這兩種設計運動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特別是在美國,現代工業設計與“裝飾藝術”運動,就很難截然劃分開來。比如美國設計家雷蒙德·羅維1937年爲紐約世界博覽會設計的“工業設計師辦公室”,就很難說是單純的現代主義風格,還是“裝飾藝術”風格;法國現代主義大師勒·柯布西耶在1920年代中期設計的傢俱,也是兩種風格兼有的。
“裝飾藝術”運動將傳統設計的精華,用來讚頌全新的機械化的摩登時代。由於很容易與各國的地方風格及民族傳統裝飾動機結合起來,因此,“裝飾藝術”風格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幾乎統治了從紐約到上海等大都市的天際線。它對手工技藝和機械生產同樣重視,不僅有高端的純藝術作品,也有價格實惠的新產品。“裝飾藝術”風格再現了現代社會的多樣性,滿足了人們追求歡愉、逃離現實的需求。“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師們,並不執着於某種純粹而同一的風格,而是善於從不同的文化源頭不拘一格地兼收幷蓄,他們從傳統的歐洲風格、從現代的前衛藝術、從俄國芭蕾舞舞臺和服裝設計中強烈的色彩和炫目的異國情調中尋求靈感,打造一種機械時代的都市形象。這些設計師勇敢地從地理距離上、時間上、文化上做了大跨度的搜尋,將許多東亞和非洲的造型和材料都用在他們自己的設計中。20世紀初年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更是燃起了他們對於古埃及和中南美洲的浪漫遐想。
這些因素,都使得“裝飾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優雅浪漫、性感迷人,同時,也被批評爲“俗麗”“驕奢”。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歐洲的繁榮奢華,也迫使“裝飾藝術”運動消亡。但這場運動的裝飾特點,在時裝、首飾、化妝用品、高級酒具等方面,一直得以保持。而在1980年代,當現代主義的單調、枯燥受到批評的時候,“裝飾藝術”的裝飾特點則重新煥發出活力,在後現代主義風格中再次受到重視。
『新藝術』風格傢俱——法國設計師路易斯·莫卓列裏設計的一對扶手椅。
直接受到古埃及出土文物裝飾動機影響的1920年代女性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