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諾爾傢俱公司的Logo。
奧利維蒂公司的Logo。
布勞恩公司的Logo。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Logo。
索尼電器公司的Logo。
米勒傢俱公司的Logo。
1970年代初期,節省能源的日本小汽車捷足先登,趁石油危機攻佔美國市場,這是當年本田公司的雜誌廣告。
大約從1950年代開始,設計的作用和地位開始發生變化。在學術界中,工業設計已被作爲研究對象,進行有系統的、科學的分析。在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大企業中工業設計經歷了職業化過程之後,又開始了體系化和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進程。設計的具體功能、具體責任、在企業內部的具體位置被通過制定企業政策的方式確立下來,從而使設計具有一個特定的企業功能和企業位置,也有了明確的工作目的和任務。
與此同時,各個大型企業也開始重視樹立企業形象,通過品牌設計(branding)來體現企業本身的特徵,提高企業在市場的識別和顯示水平,促進銷售。1960—1970年代,是這種被稱爲“企業形象”(Corporate Identity,簡稱CI)的設計活動發展得最迅速和廣泛的時期,並且的確爲企業在市場樹立積極形象起到良好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原來簡單的,僅僅強調企業標誌、色彩系統的設計,又發展成爲企業設計員工行爲規範的所謂“行爲標誌”(Behavior Identity,簡稱BI)設計,以後又發展成爲爲企業設計發展規劃的更加複雜的觀念標誌(Mind Identity,簡稱MI)設計。不少設計事務所和設計公司都開展了這種設計業務,開創了設計的一個嶄新領域,同時對設計人員本身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工業設計的這種制度化的進程,在荷蘭的飛利浦公司(Philips)、意大利的奧利維蒂公司(Olivetti)、德國布勞恩公司(Braun)、美國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日本索尼電器公司(Sony)、美國諾爾傢俱公司(Knoll)和米勒傢俱公司(Herman Miller)、法國雪鐵龍汽車公司(Citreon)等大型企業內發展得比較充分。在這些大企業中,工業設計成爲企業的一個必需的組成部分,企業形象也成爲企業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組成。設計師的工作不僅是設計產品,同時兼有形象的樹立、對外的視覺聯繫等重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