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2.後現代主義如何傳達歷史主義內容</h5>
在討論意義傳達的時候,必須瞭解後現代主義建築是如何傳達歷史內容的,因爲大部分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都是採用歷史建築的某些特徵、符號、構造進行折中處理,從而進行意義的傳達。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統一關係,是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上都高度強調通過建築來傳達歷史內容的動機。邁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 )1976—1977年的建築設計,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屬於“比喻性建築”,或稱爲“象徵性的建築”(figurative architecture)。他表示,設計這類型建築的動機就是要表現建築與自然、古典傳統之間的關係。因此,他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具有明確的意義:對歷史主義的象徵性表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市政服務大樓(Portlan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 1982)。這棟建築使用了大量的歷史符號、色彩和裝飾動機來顯示建築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而菲利普·約翰遜、詹姆斯·斯特林(Sir James Frazer Stirling, 1926—1992)、查爾斯·穆爾(Charles Moore, 1925—1993)等人的作品,也都具有類似的動機和力圖表達的意義。
1980年代是後現代主義發展的頂峯時期,在這個時期,西方形成了一批對後現代主義具有認識的富裕客戶,他們給予後現代建築家們很大的自由發揮的設計空間,因而造成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高潮,出現了所謂的“標誌性建築”或直譯爲“簽名建築”(signature building)這樣具有強烈個人特色的後現代主義建築類型。1980年代初,後現代主義充滿生機,有可能像1950年代的“國際主義”風格那樣,發展成一個真正的國際性建築運動。但是,由於商業投資集團將後現代主義看成是一種能夠盈利的噱頭,並立即開始進行全面的模仿,因此1980年代中期以來,類似格里夫斯、文丘裏、菲利普·約翰遜等人風格的建築如雨後春筍,在全世界到處湧現,一下子氾濫成災,變成廉價的建築風格,而遭到西方社會整體的唾棄,到1990年代初,已經出現衰退現象,到1990年代末期,後現代主義風格已經全面消退,鮮有問津了。這種來也洶洶、去亦匆匆的建築運動,與當代社會的商業炒作有密切關係。
對於後現代主義如何傳達建築的意義和精神,羅伯特·A.M.斯特恩(Robert A.M.Stern, 1939— )曾給出非常準確的界定。他提出,由於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在建築形式,特別是建築立面上以裝飾的方式來表達意義,傳達要以歷史主義來改造現代主義的動機,因此,它的本質是立面裝飾主義的,與現代主義強調建築要能夠通過外部看到內部結構的這種毫無虛飾的立場大相徑庭。現代主義講究建築設計的誠實、透徹、明確、結構清楚,摒棄所有裝飾,也反對任何歷史因素的運用;而後現代主義講究裝飾、含糊、折中複雜、不交代結構,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即便是“立面”這個術語,在兩者中都有不同含義。現代主義簡單明確地稱爲“elevations”,而後現代主義則隱晦地採用了源於古典的稱謂——“façade”,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符號性內涵,可見它們在基本立場上的差別和對待歷史的不同態度。這樣一來,按照長期在倫敦工作的希臘建築師德米特里·波菲羅斯(Demetri Porphyrios, 1949— )的說法,後現代主義就出現了一張“裝飾的皮”(decoratedshed,或者稱爲一層“裝飾的殼”)。他在自己的著作《歷史主義不是一種類型》(Classicism is Not a Style )和《古典建築的恰當性》(Relevance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中都明確地提出這個看法。而且還特別指出,從文丘裏和丹妮絲·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1931— )的建築上,便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這層“皮”。
<h5>
3.後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特徵</h5>
就狹義的後現代主義設計特徵而言,後現代主義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典型特徵:
第一個是它的歷史主義和裝飾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高度強調裝飾性,所有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家,無論是建築設計師還是產品設計師,都無一例外地採用各種各樣的裝飾,特別是從歷史中汲取裝飾營養,加以運用,與現代主義的冷漠、嚴峻、理性化形成鮮明對照。
後現代主義的第二個特徵是它對於歷史動機的折中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並不是單純地恢復歷史風格,如果是單純恢復歷史風格,也就沒有什麼後現代主義了,充其量不過是歷史復古主義而已。後現代主義對歷史的風格採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而且這種折中處理基本是建立在現代主義設計的構造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