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設計在意大利更是一種文化,本身就具有承上啓下的文脈內涵,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哲學,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埃可本人是從事電影評論的,他由此入手發展出自己的設計觀。他強調設計師本人就好像文學中的作者,既有高端讀者,也有大衆讀者,因此,很多文學的理論是可以直接沿用到設計上去的,比如下意識、意識流、標誌性、個性特徵、匿名方式等等。設計在意大利和思想運動、文化運動,甚至政治運動都有相當密切的關聯。這是在其他國家少見的。
正是由於這種密切關聯,致使意大利設計很容易受到政治思潮的衝擊和影響,當社會激進思潮在1960年代、1970年代勢頭正猛的時候,意大利的設計同步出現了“激 進設計”運動、“孟菲斯”運動,這種現象也是當時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出現的。
<h5>
2.設計具有強烈的藝術性</h5>
意大利具有深厚的藝術傳統、建築傳統、手工藝傳統,從中世紀開始已經超越許多歐洲國家,文藝復興更是從這裏起源的,藝術對於生活的影響比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深刻、直接,並且具有一種能夠融入生活的力量。意大利民衆的平均藝術涵養也高於很多國家,這一點正是意大利設計能夠發展得比較普遍、有很強大的民族支持的原因。也正是因爲如此,意大利的設計師往往能夠成爲“超級明星”式的設計家。這種設計界的超級明星現象,雖然在法國、日本等國也有,但在數量上與意大利相差甚遠。超級明星創造的家族式超級奢侈品牌,是意大利設計的一大特色。
意大利的設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作品總是展示出一種遊移於藝術品和實用品之間的特點。比如艾托爾·索扎斯在1980年代設計的一個名爲“看着自己好像是廟宇中的妓女”(Looking at Yourself like a Temple Prositute)的裝置,就是用一堆斷垣殘壁似的柱子包裹着一面鏡子,鏡子本身是一個臺座,有彩色光線照射,似祭壇又像娛樂場所。這種設計,連分類都有些困難,而在意大利設計師中,則是很容易接受的創作方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意大利雖然朝理性主義設計方向發展,但由於主導設計的人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教育背景,比如吉奧·龐蒂、馬賽羅·尼佐裏這些人,因此他們並沒有讓意大利設計的造型朝簡陋、簡單的方向蛻變,而是設計出簡潔但是精巧的造型來。
意大利設計深受現代藝術的影響,受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和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胡安·米羅影響很大。1951年米蘭3年展中展出的意大利畫家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 1899—1968)、雕塑家安基諾爾·法布里(Agenore Fabbri, 1911—1998)的作品頗吸引注意力。現代藝術對於意大利陶瓷設計的影響,特別是現代雕塑與現代陶瓷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這次3年展上表現得極爲明顯。馬賽羅·凡託尼(Marcello Fantoni, 1915—2011)1950年代設計的陶瓷作品,充滿現代風情和原創性,顯示了意大利傳統工藝、現代藝術的雙重影響。
350輛來自27個國家的蘭博基尼汽車,歡聚在意大利古城博洛尼亞,慶祝這款名車的50歲生日。
卡羅·莫利諾的裸女椅子廣告。
意大利人對待設計的態度,更多是從藝術角度切入,而家庭式的小企業使得設計上的探索性和自由度更強。因此,經常出現激進的設計流派。戰後的第一波出現在1940年代後期。當時都靈設計師卡羅·莫利諾(Carlo Mollino, 1905—1973)和一羣設計師一起從事“流線型超現實”設計探索,按照人體形狀設計傢俱,桌子、椅子、沙發,其中座椅特別吸引人,因爲椅子好像人體一樣,莫利諾在推銷這些椅子的廣告中,採用裸女坐在這些傢俱上的形象,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所有的傢俱都用有機形式,打破了現代主義的幾何刻板,從形式上與美式設計拉開了距離,從而開創了“都靈巴洛克”風格(the Turinese Baroqu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