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實際操作中,經濟集團更多代表資本(其中國有資本比例約佔25%)。而省經濟廳代表的則是政府。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在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和經濟部的共同協調下進行運作——看上去就複雜無比,不過希特勒當局卻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基本上實現了資本、政府、勞動者的三方共贏。
按照赫斯曼的認知,德國現在實行的是“有計劃的經濟”、“有管理的企業”和“有競爭的市場”三重結合的體制。
計劃經濟存在於宏觀層面,類似於後世中國發改委指導下的經濟發展。
而在微觀層面,由於德國曆史上並不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因此也不可能如蘇聯那樣完全由政府指令控制企業生產。資本在企業中仍然發揮作用,私人和外國投資依舊活躍,而且產品能不能賣出去也要看市場。哪怕是國家採購,也不是依靠計劃分派而是通過招投標確定的。
在這種計劃和管理模式下,政府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被髮揮到了最大,但同時經濟的活力又得到了保持。這是國家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和蘇聯式計劃經濟的最大不同。
德國經濟也因此在過去近四年時間中實現了可觀的增長。工業發展速度不僅超過了英、法、美,甚至比起蘇聯也毫不遜色。生鐵的產量由1931年的660萬噸上升到了1620萬噸,鋼產量則從910萬噸上升到2180萬噸。汽車、飛機、船舶、鋁和各種化工產品的產量,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而在德國工業迅速增長的同時,德國的公共工程的興建和對外出口的情況同樣非常喜人。
在第一個四年計劃中,德國政府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就超過12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支出是修建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和住宅,再次是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整治河道、開鑿運河、架設橋樑、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等等。這些大興土木的工程不僅改善了德國的投資環境,而且還吸納了大量失業人口。到1934年時,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還沒有擺脫經濟蕭條,但是在德國失業早就成了一段快要被人遺忘的記憶了。
雖然德國的國力還沒有到了足以支撐一場戰爭的地步,但也是時候考慮打仗的問題了——正在擬定的第二個四年計劃,在戰爭準備方面的投入還將進一步增加!
“那麼,你們是不相信我能成爲一場戰爭的領導者了?”希特勒看着赫斯曼,目光有些陰沉,而且非常銳利,似乎能把赫斯曼看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