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真相 (第2/6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世民打算調閱起居注的理由是“觀所爲得失,以自警戒”,聽上去很是冠冕堂皇,也與他在貞觀時代的種種嘉言懿行頗爲吻合,可是褚遂良知道——天子的動機絕非如此單純。退一步說,就算天子的出發點真的是要“以自警戒”,褚遂良也不願輕易放棄史官的原則。所以他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天子的要求,說:“從沒聽說有哪個帝王親自觀史的。”
李世民碰了釘子,可他還是不甘心地追問了一句:“我有不善的地方,你也記嗎?”這句話實際上已經很露骨了,如果換成哪個沒有原則的史官,這時候估計就見風使舵,乖乖把起居注交出去了,可褚遂良卻仍舊硬邦邦地說:“臣的職責就是這個,幹嘛不記?”而黃門侍郎劉洎則更不客氣,他說:“人君要是犯了錯誤,就算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
這句話的分量夠重,以至於李世民一時也不好再說什麼。
這次試探雖然失敗了,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放棄。短短一年之後,他就再次向大臣提出要觀“當代國史”。這一次,他不再找褚遂良了,而是直接找了當時的宰相、尚書左僕射房玄齡。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爲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
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爲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
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爲鑑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
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爲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爲,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貞觀政要》卷七)
李世民這次還是那套說詞,可在聽到房玄齡依舊給出那個讓他很不愉快的答覆後,他就不再用試探和商量的口吻了,而是直接向房玄齡下了命令:“卿可撰錄進來。”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如果執意不給就等於是抗旨了。迫於無奈,房玄齡只好就範。結果不出人們所料,李世民想看的正是“六月四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