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霸道擇王道 (第2/6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魏徵率先亮出了他的觀點:“不然。長期安定之人容易驕逸,驕逸才難以教化;而久經離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於治理。譬如飢餓的人什麼食物都覺得可口,什麼水都覺得好喝一樣。”
李世民說:“賢明的人爲政百年,才能祛除殘忍好殺之風。大亂之後,欲求大治,怎麼可能像你說的那麼容易,在短時間內達到?”
魏徵胸有成竹地答道:“百年而治者是庸常之主,非聖哲之君。若明君施政,上下同心,四方響應,相信大治並不太難,三年成功尤嫌太晚!”
李世民頻頻頷首,深以爲然。
可是,魏徵的觀點立刻遭致大多數宰執重臣的反駁。
爲首的人就是右僕射封德彝。
他用一種近乎嘲笑的口吻說:“自夏、商、週三代以降,人心日漸澆薄詭詐,所以秦朝專以嚴刑峻法治國,漢朝也不得不兼雜王道與霸道,此乃欲教化而不能,又豈是能教化而不欲?魏徵一介書生,不識時務,若信其虛論,恐敗亂國家!”
面對封德彝尖酸刻薄的指摘,魏徵毫不示弱,坦然應對:“五帝三王治國時,人民也是久經離亂,可照樣能夠教化。躬行帝道則成就帝業,躬行王道則成就王業,一切都取決於人君的努力。考諸史籍,昔日黃帝與蚩尤大小七十餘戰,天下可謂混亂至極,可戰勝蚩尤後,天下遂致太平;其後顓頊誅除九黎,商湯驅逐夏桀,武王討伐商紂,不都是在天下大亂之後進而締造了太平盛世嗎?若說古人淳厚質樸,後世澆薄詭詐,那麼迄於今日,人民應悉數變爲鬼魅,人君又如何教化治理?”
封德彝頓時語塞,其他反對者也都啞口無言。但他們堅持認爲:魏徵所言是不切實際的書生之見,斷不可行。
很顯然,魏徵所堅持的觀點就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王道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