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朝代 (第1/4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走在長安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的寬闊大道上,你遇見的絕不僅僅是唐朝人。
你隨時會遇見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拂菻(東羅馬)人、日本人、新羅人、天竺(印度)人、真臘(柬埔寨)人、驃國(緬甸)人……他們中有元首、大臣、使節、士兵、商人、學者、留學生,還有僧侶、藝術家、工匠、歌姬,甚至有“色黑如墨、脣紅齒白”的黑色人種崑崙奴,可謂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在公元7世紀和8世紀,要感受什麼叫做國際性大都市,你必須來長安;要感受什麼叫做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你也要來長安;要了解當時的東西方和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交流的盛況,你更要來長安。
因爲當時的大唐帝國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而大唐帝京長安則是整個亞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學家向達先生說,在唐朝,“一切文物亦復不間華夷,兼收幷蓄。第7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爲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於長安得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長安是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義的城市,在這方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君士坦丁堡,唐帝國和中國文明不僅爲朝鮮,而且爲更遠的日本所讚賞和效仿,這顯示了中國的威望。”
據統計,唐朝曾先後與世界上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爲了接待各國使節和來賓,唐朝專門設立了鴻臚寺,由當時朝中的國際政治專家擔任主管官員。長安城中甚至有專供外國人長期居住的“番坊”。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到唐朝讀書之後,進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終身在唐朝爲官。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叫晁衡,於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來到長安的太學就讀,當時年僅19歲,完成學業後留在唐朝任職,歷任左補闕、祕書監、左散騎常侍等職。
晁衡在長安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結成了好友。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晁衡作爲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者,與日本遣唐使一起返回日本,不料途中遇險,船隻漂到越南,友人們誤以爲他已經遇難,極爲悲傷,李白爲此寫下了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後來晁衡又輾轉回到了長安,一直到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去世,前後在中國一共生活了53年。
有一些外國使臣出使唐朝後也留了下來。比如波斯大酋長阿羅撼,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出使中國後便留在唐朝爲官,此後又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出使拂菻(東羅馬)等國,因功被授予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開國公,位尊爵顯,並一直在中國活到了95歲高齡。
西方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說過:“唐代確是任何外國人在首都都受到歡迎的一個時期。長安和巴格達一樣,成爲國際著名人物薈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