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辨18天,大唐玄奘對印度6000僧人 (第2/7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這十八天裏,不斷有人站出來挑戰,提出了尖銳的質疑,進行了激烈的辯難。而這個中國僧人卻始終神色自若,從容應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最後,挑戰者無不理屈詞窮,一一敗下陣來。到大會結束時,確實沒有一個人能攻破他的學說,駁倒他的立論。與會的衆多高僧大德無不心服口服,對這個中國僧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戒日王非常高興,當即賜給他大量的金銀和法衣,在場的十八個國王也紛紛供養各種珍寶。按照印度慣例,無遮大會得勝的論主可以乘坐瓔珞莊嚴的大象遊行於各地,接受人們的禮敬和瞻仰。可對於這些賞賜、供養和尊貴的禮遇,這個中國僧人全都婉言謝絕了。
本來人們對這位精通三藏、智慧如海的法師已經敬佩不已,而此刻他對名利的這種淡泊超然的態度越發贏得人們的崇敬。他的美名隨後就傳遍了五天竺,大乘僧衆盛讚他爲“大乘天”,小乘僧衆尊稱他爲“解脫天”。
這位來自東土大唐、名震五天竺並最終在世界佛教史上寫下輝煌一頁的中國僧人,就是玄奘。
玄奘,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世稱“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此稱號意謂對佛教典籍的精通,只是一種泛用的尊稱,並非玄奘專名。玄奘生於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玄奘生年多有異說,此處從梁啓超之說)。其祖上歷代爲官,父陳惠曾任隋朝江陵縣令,後辭官歸隱,潛心儒學。
玄奘十一歲時,跟隨他的二兄、已出家的長捷法師進入洛陽淨土寺修學佛法,不久便熟習《法華經》、《維摩經》。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奉旨到洛陽度僧,年僅十三歲的玄奘聞訊前往。素有“知士之鑑”的鄭善果見其容貌俊逸、器宇不凡,就問他是否想出家,玄奘說是。鄭善果又問他爲何出家,他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大爲讚歎,對身邊的人說:“若度此子,必爲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當時玄奘的年齡尚幼,本來是不能出家的,可鄭善果卻破格錄取了他,將年少的玄奘剃度爲僧。
鄭善果預料到這個少年終將成爲“釋門偉器”、一代高僧,可他無論如何也不敢想象,自己此刻的這個決定竟然會深刻影響此後一千多年中國佛教的歷史。
玄奘出家後,很快就精通了《大涅槃經》、《攝大乘論》等重要的大乘經論。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天下分崩離析,熊熊戰火燃遍中原,洛陽更是首當其衝。爲了躲避戰亂,同時也爲了進一步深造,玄奘離開洛陽,前往天下的名山大寺參學,先是到了成都,後來又輾轉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於貞觀元年來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