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傑 (第2/7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狄仁傑說:“我要不承認,早就被他們打死了。”
武曌想想也是,隨後就赦免了狄仁傑、魏元忠等人,把狄仁傑貶爲彭澤縣令,魏元忠貶爲涪陵縣令。狄仁傑就此躲過一劫。
狄仁傑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被後人千古傳頌,除了通達權變、智謀過人、斷案如神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懷和對下層百姓的體恤。在武周前期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裏,他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夠堅守道德原則,珍愛百姓生命的官員之一。
狄仁傑一生仕途浮沉,輾轉四方,歷任各地的縣令、刺史、都督。每到一地,他幾乎都能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並留下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早年擔任寧州刺史時,當地百姓就感懷他的仁政,爲他樹起了一塊德政碑。曾有朝廷御史巡視地方,入寧州境內時,當地父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御史不禁感嘆:“入其境,其政可知也。”(《舊唐書·狄仁傑傳》)回朝後更是大力推薦。狄仁傑隨即被徵召入朝,擢爲冬官(工部)侍郎。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隨宰相張光輔討伐越王李貞,平叛之後,朝廷命狄仁傑就任豫州刺史。張光輔進入豫州後,大肆屠殺降衆,並逼迫狄仁傑以州府財物賞賜將士,遭狄仁傑嚴詞拒絕。張光輔勃然大怒:“一個小小的州將,膽敢不聽元帥命令?”狄仁傑也憤然而起,對張光輔說:“亂河南的,原本只有一個李貞。如今一個李貞死了,沒想到卻有一萬個李貞活了!”張光輔大聲質問他什麼意思。狄仁傑面不改色地說:“張公統率數十萬大軍對付一個亂臣,豫州百姓爭相出城迎降,可官兵入城後卻大肆屠殺,令無罪之人肝腦塗地,這難道不是一萬個李貞活了?你放縱邀功之人,誅殺歸降之衆,我擔心冤聲沸騰,上徹於天。要是我手裏有一把尚方寶劍,現在就砍斷你的脖子,我雖死如歸!”張光輔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言以對。
過後,豫州百姓被株連者又達六七百人,朝廷使者屢屢催促狄仁傑將他們誅殺。狄仁傑有心拯救他們,所以一再推遲刑期。但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狄仁傑思慮再三,最後向武皇呈上了一道密奏,說:“這些人都是被牽連的,並無大罪。臣本打算公開上奏,卻有替罪人求情之嫌;可要是不奏,又擔心不能貫徹陛下體恤百姓之旨。所以這道奏書寫了撕,撕了又寫,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懇請陛下能赦免他們。”狄仁傑這道奏書有兩點非常聰明:一、以密奏的形式呈上,不會讓武曌難堪;二、給武曌戴了一頂“體恤百姓”的高帽,讓她不做好事都不行。後來,武曌果然赦免了這些人的死罪,改爲流放豐州。這些人經過寧州時,當地百姓紛紛出來慰問他們,說:“是我們狄公救了你們啊!”於是衆人相攜至當初的德政碑前,因感念狄公的恩德放聲大哭,然後又設齋三日爲狄仁傑祈福。到達流放地後,這些死裏逃生的人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爲狄仁傑立碑頌德。
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契丹叛軍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命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抵禦契丹南下。狄仁傑赴任後,發現前任刺史把城外的百姓通通驅趕入城,讓他們修築防禦工事。狄仁傑很不以爲然,當即把百姓全都放回田裏,對前任說:“賊人還很遠,何必這麼緊張?就算賊人來了,我自能應付,沒百姓什麼事。”及至叛軍退卻後,當地百姓馬上又爲狄仁傑立了一塊感恩碑。
狄仁傑一生中被百姓立了多少塊碑,恐怕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
然而古往今來,像狄仁傑這樣的好官實在是太稀有了。老百姓碰上這種官,是八輩子修來的福分,形同中了福利彩票;碰不上,實屬正常現象,沒什麼好委屈的。幾千年來,老百姓碰上貪官、惡官、昏官的概率,絕對要比碰上好官和清官的概率高得多。在這一點上,今天和古代似乎也差別不大。所以時至今日,“清官情結”纔會依然盤桓在老百姓的心裏,千百年來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