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場 (第2/5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生存角度而言,“現實”永遠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從現實人物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各種經驗教訓,永遠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效的生存教育。
在這樣一個極端險惡、危機四伏的“政治叢林”中長大成人,面對一系列用死亡和鮮血書寫的案例和教材,李隆基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許多叢林生存的法則,也諳熟了各種權力鬥爭的路數和技巧。尤其是“軍事政變”這種極端的政治鬥爭形式,更是引起了李隆基極大的關注和思考。他十分清醒地意識到,要在帝國宮廷這一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角鬥場上生存發展並且出人頭地,就必須隨時做好武力相爭的準備。也就是說,在對手有可能向你揮起屠刀之前,你就必須毫不猶豫地亮劍!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當然要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從十七八歲起,李隆基便開始在朝中任職,曾先後擔任右衛郎將、尚輦奉御、衛尉少卿等職,此後又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擔任了一年多的地方官。隨着人生閱歷的增長和社交圈的擴大,李隆基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勢力,尤其注重結交北門禁軍“萬騎營”的人。
萬騎營是大唐天子的近衛部隊,其前身是“百騎”,組建於唐太宗時期,最初只有百人左右,是由官奴和少數民族中精心挑選出的驍勇之士組成。因爲是皇帝的貼身侍衛,這些人的衣着和裝備自然就比較拉風——身上穿的是虎皮紋的衣服,胯下騎的是豹皮紋的馬鞍,一個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每逢天子出遊狩獵,他們便前呼後擁,擔任開道和護衛的工作;到了獵場上,就張弓射箭,呼嘯馳騁,幫助天子圍捕獵物。到了武周時期,這支部隊進行了擴編,增至一千餘人,故改稱“千騎”;及至中宗年間,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擴編,遂稱“萬騎”,並專門設置了指揮官。
可想而知,在皇帝和宮廷的安全保衛方面,這支“特種部隊”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誰能夠掌握這支軍事力量,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帝國的政治中樞。
景龍三年冬,李隆基結束了潞州別駕的任期,回到長安。由於暫時別無任用,賦閒在家,他便趁此機會大力籠絡萬騎營的軍官。當時他身邊有個奴僕兼侍衛,叫王毛仲,是高麗人,其身份也是官奴,和很多萬騎衛士的出身一樣,所以李隆基就讓他專門負責與萬騎衛士的聯絡。王毛仲爲人十分機敏,他很瞭解李隆基的胸懷和抱負,也知道這些人遲早會派上大用場,便十分賣力地爲雙方穿針引線。於是,李隆基很快就和萬騎衛士們打得火熱,“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歡心”。(《新唐書·王毛仲傳》)尤其是萬騎營的幾個中層將領,如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人,都和李隆基結成了莫逆之交。
除了結交禁軍之外,李隆基還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職的機會,先後結納了一批才俊之士。如朝邑(今陝西大荔縣)縣尉劉幽求、苑總監鍾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人,都被他引爲心腹。其中,劉幽求和鍾紹京是李隆基最爲倚重的左膀右臂,二人在日後的政變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在政變成功後,雙雙從默默無聞的官場小吏一躍而爲帝國的宰輔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