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進行時 (第1/9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皇帝和宦官激烈過招的同時,牛黨和李黨也從未停止過交鋒。
李黨的領袖人物李德裕被貶出朝廷後,先是出任義成節度使,旋即又調任西川。西川是大唐帝國防禦吐蕃和南詔的軍事重鎮,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這個位子上,最容易判斷一個官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而李德裕正是在這個西川節度使任上,充分展現出了他的過人才幹。他的前任郭釗由於年老多病,給他留下的是一個邊備廢弛、軍糧短缺、士卒懈怠的爛攤子。李德裕一到任,馬上修建了一座“籌邊樓”,作爲整頓邊防的軍事指揮中心。隨後又命人詳細畫出了一張南至南詔、西至吐蕃的西川戰區地圖。此後,李德裕每天都召見那些長期戍邊、熟悉邊防的老兵,向他們仔細詢問西川的山川形勢、城鎮位置以及每條道路的遠近寬狹等交通情形。不出一個月,李德裕已經對整個西川的戰略形勢瞭如指掌。
與此同時,李德裕還積極整修邊塞,儲存糧食,訓練士卒,調整軍隊部署,迅速扭轉了邊備廢弛的局面,使整個西川戰區的邊防形勢煥然一新。
所有這一切,都被遠在朝廷的牛黨看在了眼裏。
原以爲,把李德裕逐出長安就等於終結了他的政治前途,沒想到他在廣闊天地裏反而大有作爲。
牛僧孺和李宗閔冷冷注視着西川,一直想找個機會挫挫李德裕的風頭和銳氣。
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九月,機會終於出現了。
起因是吐蕃的維州(今四川理縣)副使悉怛謀率部向李德裕投降,李德裕認爲這是削弱吐蕃的良機,立刻派部將虞藏儉率軍進入維州接防,同時飛書朝廷,奏稱:“臣準備派遣三千羌軍進攻吐蕃,燒燬十三橋(唐與吐蕃的邊界橋),直搗吐蕃腹地,一洗我大唐長久以來蒙受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