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馮太后 (第4/12頁)
雲海孤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北魏帝國延續鮮卑民族舊有的習氣,在朝堂之上,皇帝稱呼臣下,無論王公權貴都喊名字,孝文帝卻時常稱呼李衝的官名“中書”,不直呼其名。
朝野上下何以如此推崇呢?因爲李沖人品出衆,對北魏帝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衝早年喪父,又不做搜刮錢財的事,家境清貧。自從成爲馮太后情人,每月的賞賜數十萬,恩寵日盛。馮太后私下裏偷着送的奇珍異寶更是多得數不過來,外人根本不知道。李衝陡然間成爲腰纏萬貫的富翁。李衝有錢,卻不守財,慷慨好施。當今社會慈善家恐怕比不上他,有錢就散,姻族親戚、街坊鄰居沒有不沾光的,因之聲名鵲起。
李衝對國家忠心耿耿,知無不盡,憂國憂民,形於顏色,舊臣戚輔,無人能比。馮太后正是在他幫助下,完成北魏帝國一系列社會改革。
沒有一個社會可以一勞永逸,人類總是在不斷變革中前進。革命、改革、創新是人類社會永遠的旋律。
太和八年、九年、十年,是中國歷史跨時代的三年,中國北方擺脫了民族大遷徙帶來的戰亂,五胡十六國的動亂畫上句號。在拓跋鮮卑武力脅迫下,北中國開始恢復傳統政治文化,重新建立社會組織。
以班祿製爲起點,北魏帝國的改革拉開序幕。成長爲青年的皇帝拓跋宏用一種欣賞的態度注視着祖母帶給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變化。馮太后就像一名理性的鬥士,堅忍而細膩地規劃着嶄新的帝國。
班祿制就是國家發工資,保障官員們的正常生活,解除後顧之憂。我們早已實行,但北魏國有特殊性,官員不發俸祿。
可能許多人好奇,不發工資誰當官?鮮卑是遊牧民族,各級官員是部落首領或貴族,用不着工資,帝國常年征戰,掠奪來的財富最初實行班賞制。進入中原之後,不少漢人豪強進入朝廷,也用不着工資。到了太武帝之後,戰爭少了,掠奪和賞賜相應減少,平民鮮卑人和一些經濟不富裕的漢人成爲各級官員。他們貪婪敲詐剝削轄區內的老百姓。作爲官員灰色收入很多,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像辦公經費、親戚間的饋贈、信息透露等等,即使是最清廉的官員,無須貪污受賄,只要不揮霍,錢也花不完。
馮太后給官員們開工資,希望以此杜絕貪腐問題。人的慾望無止境,要解決腐敗,只能法制與道德建設雙管齊下,馮太后自然懂得其中道理。她能夠做到爲人表率。馮太后情性儉素,不好華麗的服飾,御用絲織品無花紋,一日三餐減少到北魏帝王平常標準的十分之八。對於惡習不改的貪官污吏,馮太后堅決拿高官開刀。太皇叔汝陰王拓跋天賜和南安惠王拓跋楨貪贓枉法一案反映出馮太后懲貪的決心和封建王朝反腐的微妙與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