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馮太后 (第5/12頁)
雲海孤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馮太后、孝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在皇信堂討論此案時的對話意境悠遠,耐人尋味。
二王按律當死,馮太后對羣臣說:“你們認爲,應該顧念親情、譭棄法律呢?還是應該大義滅親、嚴明法律呢?”大臣們幾乎異口同聲:“二王,景穆皇帝(拓跋晃追諡)之子,應該得到寬恕。”馮太后默不作聲,孝文帝打了圓場:“二王所犯的罪行難以寬恕。但是,太皇太后追思高宗(文成皇帝)大恩,顧念手足之情,且南安王侍奉母親十分孝敬恭謹,內外聞名。因此,特赦二王死罪,削奪官爵,禁錮終身。”等於判了無期徒刑。
馮太后心有不甘,又拿閭文祖說事。中散大夫(諫官)閭文祖作爲特派人員曾到長安調查拓跋楨貪贓一案,暗中接受賄賂,爲他隱瞞辯護。案件徹查之後,閭文祖抵罪。
馮太后於是對大臣們嘆息說:“閭文祖以前自稱廉潔奉公,而今竟也貪贓枉法,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人心叵測,難以探知。”孝文帝就勢發下狠話:“古有待放之臣,你們在座的如果捫心自省,認爲不能剋制貪慾,允許辭職回家。”當下,中散大夫慕容契站起來,抗聲道:“小人之心常變,帝王法律不變,以常變之心去應付不變的法律,恐怕不是我所能夠擔當的,我辭官。”孝文帝迅速轉變態度:“慕容契知道人心是不可能不變的,就一定知道貪婪是多麼令人厭惡,何必請辭!”
國家難以根除腐敗,在於難以消除人的慾望,欲字不除,反腐不立。然而,人的慾望又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消滅人慾,同時熄滅人類向上的火焰。這就是腐敗難除的根源。
法律威懾和道德建設的作用顯而易見。馮太后處死一批貪官污吏,將一千多名只拿小魚小蝦,對大的貪污犯不聞不問的侯官全部撤換。北魏的侯官具有今天國家安全局和檢察院的雙重職責。爲配合祖母的肅貪政策,拓跋宏親自查辦舅爺李洪之,賜家中自盡。各地一把手四十多人被殺頭。經過馮太后和孝文帝雷厲風行的肅貪,北魏官場貪污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肅貪不是最終目的,保證一個廉潔的政府班子是爲了更好地推行政務。北魏政府準備頒佈均田令。
叄 詐作趙郡鹿
土地國有還是私有?這個命題長久以來困擾着中國人。從夏商周的井田到現在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及“土地承包責任制”和“流轉土地承包權”。人們衆說紛紜,爭論不爭,輕則形成黨爭,重則國破家亡。
“民以食爲天。”糧食是人們生存的根本,而土地則是產生糧食的地方。也許有人會說:“我喫肉。”那麼動物喫什麼呢?國家制定土地政策目的基本有三:第一,保證糧食供給;第二,刺激經濟發展;第三,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之後,國家逐漸放鬆徵收糧食的賦稅,轉而全力保證糧食供給。中世紀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財富主要從農業中來。土地問題是國家考慮的重中之重。北魏國率先進行土地改革。北魏國的土改有它的急迫性,也有它的有利性。許多人會說,北魏之所以搞均田是因爲國家手中掌握許多土地,而南朝不具備。可我們應該看到,江南土地大開發是在東晉和劉宋兩朝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