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改編後的紅十軍團,兵力六千人左右。軍團要決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何處去。這一問題的緊迫基於紅十軍團所面臨的嚴重敵情:在距離這片狹小的紅色區域中心僅僅幾十公里的四周,成環狀部署着兵力爲紅十軍團十倍以上的國民黨軍。
軍團領導決定:紅十軍團二十師、二十一師留在根據地堅持戰鬥,由十九師率先衝出國民黨軍的重圍。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離開了湖南南部宜章的中央紅軍繼續向西開進,紅十軍團十九師在師長尋淮洲的率領下也出發了。他們先向南,經過江西上饒附近,再向東進至贛浙邊界處的玉山縣,在那裏迅速通過了國民黨軍佈防在玉山至開化間的封鎖線。十九師突然衝出包圍令國民黨軍感到很意外,他們認爲這股紅軍的舉動有點孤注一擲的意思。負責防守浙江邊界的浙江保安縱隊副總指揮蔣志英親自率領兩個團一路尾追紅軍,但很快就被十九師的紅軍官兵殺了個回馬槍,蔣志英負傷後帶領部隊潰退而去。十九師沿着浙江與安徽邊界的浙江一側向北疾行,經過上方鎮,渡過了新安江,向昌化、臨安附近逼近,這裏距離浙江省會杭州已經不遠了。就在杭州城裏的國民黨軍如臨大敵的時候,十九師突然轉向西進入了安徽境內,通過歙縣和績溪,突襲並佔領了旌德縣城。旌德縣裏的富人們開始爭相逃亡,紅軍卻又突然離開繼續向北開進。他們在涇縣和宣城之間穿過,直逼長江南岸的重要城市蕪湖。這短短的二十天,定是十九師的紅軍官兵心情十分暢快的日子,因爲年輕的師長尋淮洲充分顯示出他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才能,紅軍官兵也找到了與敵人周旋作戰的勝利感。江浙地區是國民黨政權的心腹地帶,只有規模小且機動性好的武裝,依靠沒有規律的靈活作戰,纔有可能生存下來。
但是,就在十九師出發的那一天,堅持在閩浙贛蘇區的第十軍團主力部隊收到了來自留守中央蘇區的負責人項英的命令。命令的內容是:第十軍團立即率領二十、二十一師離開根據地,“集結主力堅決地爭取運動中消滅敵人以創造皖浙邊蘇區”。命令還指定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等組成軍政委員會,方誌敏爲軍政委員會主席,隨第十軍團行動。同時任命粟裕爲軍團參謀長,劉英爲軍團政治部主任。
項英的這個命令意味着小小的閩浙贛蘇區要被徹底放棄了。
這是後來始終受到史家質疑的一個命令。最普遍的認識是:這個命令的錯誤在於把長於打游擊戰的紅十軍團和地方紅色武裝集中起來,放棄了紅軍浴血奮戰開創並堅守的根據地,以大兵團的規模轉移到外線去“打大仗”,從而導致了整個紅十軍團遭遇重創的結局。
十一月下旬,在方誌敏和劉疇西的率領下,紅十軍團軍團部和二十、二十一師離開了根據地,向着敵人的封鎖線衝去。與十九師先向南兜個圈子再向北不同,紅十軍團的主力由重溪出發後直接向北,在江西的婺源和浙江的開化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的封鎖,而後徑直往北向安徽南部而去。十二月十日,當國民黨軍還沒能搞清紅十軍團行動的意圖時,他們已在黃山東南的湯口地區與尋淮洲率領的十九師會合了。
放棄根據地後的再次會合並沒有給紅軍官兵帶來多少欣喜,因爲國民黨軍很快就得知了閩浙贛蘇區內的紅軍已經全部出動,於是立即調集了懷玉山附近所能調動的所有兵力,對紅十軍團展開了最猛烈的追擊與合圍。十二月十日,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從婺源向北推進,第七師則從北向南壓過來,而“追剿軍”補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團的一個營,已經由歙縣方向推進到了湯口附近,幾乎要與紅十軍團迎面相撞了。
紅十軍團沿着安徽南部屯溪至青陽的公路向北轉移,十二月十三日到達了黃山東麓的譚家橋。而在他們的身後,國民黨軍補充第一旅已經越追越近了。補充第一旅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共有三個團,兵力與紅十軍團的三個師相差無幾,但武器裝備異常精良。紅十軍團領導在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之後,認爲烏泥關是一個隘口,從那裏到譚家橋之間的公路東側有一個制高點,是個可以伏擊敵人的有利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