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二章 治國奇才 (第2/4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皇太極這麼優待漢人,除了是爲統治階級自身的利益着想之外,也有部分因素是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從文化性格上來講,皇太極更像是一個漢人領導者。
“漢化”是皇太極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針,也是大清最後能夠入主中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
緩和了民族矛盾後,皇太極致力於政治改革,皇太極讀的書越多就越看不慣八旗的官僚制度,他覺得八旗官制一片混亂,有必要進行一些改革。皇太極實行政治改革有兩大目的,首先是維護自己的權力,其次是完善國家體制。自己是第一位的,國家是第二位的,這一點大家不用懷疑。
皇太極第一個動作是讓八旗旗主兼任議政大臣,如何理解皇太極這個動作呢?其中到底有沒有什麼深意?從前,在努爾哈赤時代,只有四個旗主有議政的資格,也就是四大貝勒。皇太極此舉貌似是分權,將更多的權力下放。其實不是這樣的,在皇太極眼裏,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都是自己的障礙,他所以讓八旗旗主都有議政資格,就是爲了將這三大貝勒搞成少數派。這些享有議政資格的旗主顯然對皇太極懷着感激之心,這樣一來,皇太極不但沒有放權,反而等於是收權了。
皇太極的第二個動作是每旗設兩個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佐管大臣負責管理,處理政務和司法問題,相當於文官,不用帶兵打仗。調遣大臣專門負責軍事事務,此外,還管理轄區內的刑事案件,如殺人、暴動之類的。
皇太極彷彿還覺得議政大臣不夠多似的,後來每旗又增加了三名議政大臣,此舉相當於擴大政治局常委。皇太極對此的解釋是:“有很多懂政治懂治國的賢人,如果不讓這些人來議政的話,實在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這些人說白了就是皇太極爲自己培植起來的後盾,這樣一來,哪個貝勒如果不太聽話,皇太極一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還不整死他。
皇太極這些政策一出臺,全國人民都說好。可見,皇太極在宣傳這一塊也是下足了功夫的。
皇太極自然謙虛地說:“大家好纔是真的好,我也是汲取勞動人民的智慧纔想出這些點子的。”
看大家興致這麼高,皇太極決定再搞幾個項目。首先設立了文館,相當於翰林院或者國家圖書館,主要任務是翻譯漢文化經典,記錄國家政事。文館裏剛開始有十名飽學之士,這些飽學之士整日沉浸在故紙堆裏,研究中國曆代帝王的得失。皇太極一有問題就來諮詢這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