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 (第2/30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耿精忠和尚可喜也紛紛模仿吳三桂,只是他們沒有吳三桂那麼財大氣粗而已。如此龐大的開支,如果僅僅依靠朝廷的俸祿和兵餉肯定是不夠的,事實上,三藩的經濟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雖然大多數經濟活動違法了帝國的法律,比如私設賦稅、霸佔津口、收購物品等等。
三藩的存在嚴重地侵害了帝國的利益,而且不光是利益,簡直就危及帝國的存亡,所以把三藩比作帝國身體上的三顆腫瘤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康熙削藩雖然本質上是狡兔死走狗烹,但確實是專制時代不得不做的一件安邦大事。
<h2>假戲真做</h2>
衆人拾柴火焰高,三藩的氣焰一天比一天灼人,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說實話,在深宮裏長大的康熙是指揮不動這些大軍閥的,藩鎮勢力一旦坐大,便會犯上作亂,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常識。對於熟讀史書的康熙來說,不用別人提醒他也知道藩鎮對於國家的危害。
削藩固然是帝王所渴望,但是削藩是一項高技術的危險活,搞不好連自己的性命、帝國的前途都要搭進去。康熙這麼年輕的一個帝王能夠完成這項高難度技術活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康熙不顧羣臣的極力反對,一意孤行要撤藩。這是康熙一生中做出的最錯誤的決策,儘管後來不少拍馬屁的人認爲康熙聖明,這些人是以成敗論英雄,看到康熙最後削藩成功,大家紛紛拍馬屁。
公正地說,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國外學者評價,削藩差點葬送了整個大清帝國,雖然最後叛亂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八年來民不聊生,死傷枕藉。削藩的行爲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沒有選好時機,沒有采取正確的手段。
我們還是來看看整個事情的經過吧!